從7月開始,復蘇幾乎成為各行業的熱門詞。3C行業中,無論是IT、家電,還是通訊,無論是內銷還是出口,比起去年年底都有一定程度的回暖。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在上半年3C業復蘇過程中,各類型企業并非“均衡受熱”:有的企業在恢復元氣,有的企業卻在回暖過程中份額遭蠶食。行業內的競爭已經提前加速,市場份額爭奪趨于白熱化。
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國內的“價格戰”,東芝加大了向日本和歐美市場等區域的供貨,這直接導致中國市場的貨源無法保證。
在遭遇2008財年巨額虧損和中國市場銷量下滑的雙重打擊后,東芝在中國又遇到了新難題:東芝電視在國內部分地區缺貨已持續了大半年,且沒有好轉之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得知,由于遭遇“價格戰”,東芝在中國遇到極大盈利壓力。東芝在財報中提到的“犧牲市場也要保利潤”的戰略似乎正在中國市場落實。
銷量下跌 部分地區缺貨
在北京國美電器勁松店三層彩電區,東芝電視的展區仍列有十余款產品,但是展區并無銷售人員。其他廠家的銷售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東芝現在賣得一般,展區內很久沒有新產品了。”另一位店員告訴記者說,“東芝的貨源發生了問題,很多賣場內的銷售人員都被東芝遣散了。”
記者電話詢問了北京多家東芝電視銷售商,多數都表示沒有現貨,或者產品非常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東芝貨源不足問題并不是個案,撤柜、斷貨在各地都有發生。
奧維咨詢研究副總監李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奧維的統計,去年一季度,東芝的銷量位列中國市場第6位,但從去年三季度開始銷量迅速下滑;今年第二季度,東芝的銷量已經跌出前10名,僅僅位列第13位,市場占有率也滑落至1.13%。
根據北京蘇寧電器銷售統計數據,今年“五一”期間10天內,東芝平板電視銷售額僅為182萬元,位列彩電品牌的第14位,整個第一季度,東芝在北京蘇寧的銷售額僅為480萬元。
種種跡象都在表明,曾經六大合資品牌之一的東芝電視在國內市場已經呈現出下滑趨勢。
價格戰逼走東芝?
曾經輝煌的東芝電視,為什么連貨源都無法保障?這要從其生產源頭說起。
1996年,東芝與大連大顯集團合資設立大連東芝電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連東芝)。成立的前3年,大連東芝累計產量突破150萬臺;2003年,在第500萬臺電視下線后,大連東芝立下未來兩年產量達到1000萬臺的目標。盡管產量增長迅速,但早在2001年,東芝在日本的電視生產線就已完全遷至大連。據知情人士透露,大連東芝不但要保障中國市場的生產任務,還要承擔供應日本和歐美市場的生產任務。
問題就出在這里。
導火線是東芝去年全球性的大幅虧損。東芝財報顯示,截至2009年3月份的2008財年,東芝出現了自2001年以來的第一次虧損,虧損額高達35億美元。在財報中,電視業務的虧損被重點提及。這份財報還提到東芝調整后的戰略舉措,即降低成本和費用,犧牲市場也要保證利潤。
位于北京東四環的盛琪倫商貿公司是東芝電視的老代理商,公司負責人劉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東芝在中國市場貫徹的策略是全力保證利潤,哪怕是丟掉市場。這與東芝集團總部的戰略定位一脈相承。
“這樣做的原因是東芝電視沒有價格競爭優勢。”劉先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舉例說,“32寸的平板電視,如果市價是3999元,那么東芝的成本可能在3000元,而夏普有可能做到2900元,甚至2700元,國產品牌可能會更低。這給東芝制造了不小的難題。”
但又是什么原因導致東芝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李影認為是因為“東芝的綜合實力還不夠”。他表示,“現在市場上夏普、三星、LG、索尼、松下等國外品牌都擁有獨資或者合資的面板生產廠,但東芝的液晶面板幾乎靠采購,而面板的成本占電視機整機成本的60%以上,這直接導致東芝成本增加。東芝雖然有一些附屬的芯片技術,但這些并起不主導作用。”
劉先生的觀點是,與其他廠商相比,東芝只是一個制造型的廠商,是在組裝,而夏普等是生產型的廠商。
收縮中國市場投入
成本的劣勢使東芝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遭遇挫折。
劉先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目前,東芝已經切斷了向大中、國美和蘇寧的供貨,各賣場現在賣的都是庫存,賣完了也就完了。”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目前大中、國美和蘇寧與東芝的合作存在財務方面的問題還沒有厘清,東芝與大中和國美的談判還在進行當中,現在尚無結果。
據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國內供貨不足,是因為大連東芝戰略調整的結果。由于國內市場的“價格戰”,東芝加大了向日本和歐美市場等區域的供貨,因為歐美和日本的需要基本上由大連東芝完成,所以總產量中大概有60%~70%要出口,這直接導致了中國市場的貨源無法保證。
劉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大連東芝是按年初由總部制定好的計劃生產,產品型號和每個型號對應的產量都已經制定。如果要求增加中國市場的供貨量,需要向大連東芝協商,再由大連東芝向日本總部申請,這導致經銷商的訂貨流程非常繁瑣,所以缺貨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東芝電視核心部件的采購量年初也已經定下計劃,如果增加產量,大連東芝還需要進一步調配包括面板等核心部件在內的數量,其間涉及到與上游面板廠商的合作問題,調整過程并不簡單。
之前,東芝上海經貿曾向媒體透露過,“按照東芝日本總部的要求,目前對于東芝電視來說,渡過危機是最重要的,今年東芝電視在中國市場的首要任務就是扭虧為盈”。
公開信息顯示,東芝電視今年已經大力壓縮銷售費用、市場推廣費用等,廣告宣傳也已經停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大連東芝上海,試圖轉接負責對外宣傳的營業和企劃部工作人員對上述說法進行求證,但被對方以需要實名轉接為由拒絕。
下半年或許會有動作
另一方面,負責東芝電視在國內銷售的東芝上海經貿今年的策略也發生了調整。
知情人士稱,今年6月份,東芝上海經貿大換血,許多高層管理人員被換,另外又招聘了一些人員。東芝同時砍掉了全國各地的銷售大區,以辦事處取而代之,最大幅度精簡機構,降低費用。但到目前為止,記者還未發現東芝電視有新的市場措施出臺。
上述人士透露說,“這可能是由于時間太短,新上任管理人員還沒有對中國市場摸得太清,我們已經跟他們有所接觸,但還不是特別了解,或許下半年會有一些政策出臺。”
劉先生表示,由于價格競爭激烈,東芝電視在中國市場難以盈利,因此,東芝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已經不足。“我感覺以后東芝將專門針對認可東芝的消費群體進行產品開發,這部分顧客對東芝有高度的品牌忠誠度。東芝的價格也會定位于中高端,比夏普稍微便宜,但是要比索尼和三星貴一些。”
李影擔心的問題是,東芝的業務重心早已不在彩電,還有多少資源來保證這塊業務。尤其是目前平板電視的競爭格局已經形成,東芝能否改變這個格局,目前還不好說。
聯合青雅科技東芝在華將建液晶生產線
昨(8.5)日,東芝正式與合作伙伴簽訂合同,將在廣東河源市設立一家合資工廠生產小型液晶面板。據了解,合資工廠由東芝全資子公司東芝移動顯示(以下簡稱東芝TMD)、惠高投資有限公司、河源市青雅科技有限公司各出資19.9%、20.1%、60%成立。公開信息顯示,東芝TMD的出資內容將包括其在日本北部富山縣非晶硅LCD生產線的未使用設備。
據了解,該合資公司將以生產中小尺寸尤其是手機顯示屏為主,項目將于今年9月安裝調試設備,明年建成投產,預計投產后第5年帶動相關產業鏈產值可達600億元以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合資公司成立之前,東芝一直在廣東尋找合適的合作方,作為生產線的轉移目的地。今年4月下旬,東芝TMD副社長和公司參事親赴河源重點考察青雅科技之后,表示“非常看好青雅科技發展前景,回去后將向總部匯報報盡快促成項目合作”。7月7日,東芝TMD高層又一次赴青雅科技進行考察,直至8月5日正式簽約。
據了解,青雅科技有限公司設立于1993年,主要業務為液晶模組、液晶面板、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以及DVD機芯等。旗下設有三家生產公司和兩家運營公司,年產值達到3億元,是廣東地區頗具規模的液晶產品生產基地。
東芝TMD成立于2002年,系與日本松下合資,其中東芝占有60%的股份,其余40%為松下持有。主要生產用于手機、汽車導航系統和筆記本計算機的中小型液晶面板。從公司設立起,東芝TMD運營狀態一直不佳,財報顯示,2008財年東芝TMD合計虧損達3.8億美元。
今年4月28日,東芝收購松下持有的全部股份,使之成為全資子公司。當時東芝透露說,之所以將TMD收購為全資子公司是打算通過獨立運營來提高決策速度。目前,東芝TMD正在著手關閉部分生產線,計劃在2010年1月前關閉兩家液晶生產工廠,將四家生產基地減為兩處,以此來來實現2009年削減固定成本25%的目標。與青雅科技的合資工廠的設立也被業界視為東芝削減成本的重要舉措。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