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多數面板廠專注于大尺寸面板競爭,中華映管(簡稱華映)選擇聚焦中小尺寸面板戰場,展�2014年,總經理林盛昌為華映訂下挑戰全年獲利目標。他說:“華映已經準備好了�”
因應市場瞬息萬變的生態及穩固中小尺寸產業地位,華映聚焦縮短產品開發流程及彈性生產線調整。同時,為加速提升產品附加價值,華映積極爭取模塊出貨模式,藉由整合集團資源,提供客戶一條龍服務,強化整體競爭力及擴大產品平均產值�
林盛昌認為,華映轉盈有賴�“三箭齊發”的策略成功,分別是:Time to Market(即時應對)、Time to Volume(即時加量)及On Site Service(優先現場服務),達成與客戶共創多贏的局靀�
研發自主技� 不惜連虧13�
華映是由大同集團創辦人林挺生�1971年創立,設立初期專門生產映像管(CRT)產品�43 年來,華映歷經CRT、到電漿(PDP)電視、STN-LCD及TFT-LCD等技術演變過程,近年積極轉型為中小尺寸面板廠,并跨足觸控面板�
華映切入CRT市場,是透過與美國RCA技術合作。即使草創初期連續虧損13年,虧掉數個資本額,林挺生仍堅持要建立自主的本土技術,絕不放棄制造本土CRT的信念,讓華映日后搭上臺灣信息電子(ICT)產業蓬勃發展的“黃金20�”列車,一路茁壯成全球最大的CRT供應商,股價還曾站上62.5元的高價�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在華映CRT獲利風光時期,一舉推升臺灣躍�“映像管顯示器王國”寶座,隨著市場拓展與生產在地化的策略,響應政府南進政策,華映除了到馬來西亞投�33 億元建立CRT工廠。并遠赴英國蘇格蘭投�105億元,在格拉斯哥建立就近服務IBM、迪吉多等信息大廠的CRT生產線。日后也在中國大陸華中、華南建置后段模塊廠�
隨著科技的演進,華映洞察顯示器產業前景與市場趨勢�1997年,率先自日本三菱電機集團取�“薄膜液晶(TFT-LCD�”技術移轉,1999年,華映第一座TFT-LCD� (3代線)落成,成為臺灣第一家量產大尺寸 (10.1"以上)液晶顯示面板業者,前總統李登輝特地蒞臨開幕致詞,開啟臺灣顯示器產業的新頁�
其后,華映在CRT產品獲利的支持下,步入TFT-LCD的五年茁壯期,積極規劃新世代生產線,平均一年就有一座面板廠落成,達量產能力�2007全年營收�1,594億元,大尺寸出貨量更高達2,827萬片�
然而,隨著面板技術的演進,除了CRT映像管逐漸被輕薄的TFT-LCD液晶平面顯示器取代;舊世代如華映3代廠的中大尺寸面板產品,也面臨無法與同業5代廠�6代廠量產的競爭�
在不具成本優勢的現實情況下,華映效法日本面板廠專注于高階中小尺寸面板市場的策略,率先�2004年成�“中小尺寸事業�”。利�3代線推出全系列中小尺寸應用,�1.8英寸�2英寸�2.2英寸手機用小型面板,�7英寸�9英寸可攜式DVD播放器、數碼相框及小筆電面板等產品,曾經風光一時�
林盛昌當年就是負責中小尺寸事業群的副總經理�2009年底,林盛昌接掌總座時,華映正面臨嚴重的虧損考驗。他�2010年取得大股東大同公司的支持后,向華映員工宣布退出大尺寸面板市場,全面轉型中小尺寸及觸控面板的策略�
關注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