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的未來形勢不明,全球液晶面板的產業格局卻悄然生變。2009年11月14日,臺灣奇美電子與鴻海精密集團旗下群創光電宣布以1∶2.05的比例換股合并,同月23日,群創光電公告該公司將與奇美電子及統寶光電于2010年4月30日完成合并。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液晶面板產業也可謂駛上了快車道,多條液晶面板生產線相繼上馬。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海內外液晶面板產業已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人們普遍關心液晶面板產業格局的發展將對市場產生何種影響?
大陸高世代液晶面板產能變化
近年來,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液晶面板的需求增加。根據AVC(奧維咨詢)的調研,未來中國彩電內銷規模持續擴大,平板電視市場將進入黃金增長期(見圖1)。但是,多年來,彩電的核心部件——液晶面板幾乎都是進口,這種產業模式并不利于降低整機成本。隨著海外液晶面板技術的逐漸放開,國內建設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成為可能。
2009年9月,昆山龍騰光電7.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已正式動工,京東方的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也于10月中旬在北京亦莊正式動工。緊接著,11月3日,LG Display與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韓國首爾正式簽訂了在廣州修建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投資協議;11月16日,深圳深超科技與TCL簽約建設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計劃中的高世代液晶線還有昆山的龍騰光電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中國電子與夏普擬合資投建的8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合肥引進彩虹集團籌劃的8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三星電子擬在蘇州投建的7.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國內高世代液晶面板投資突然遍地開花。
DIGITIMES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京東方北京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月產能為9萬~12萬片,預計量產時間為2011年下半年;夏普在南京的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月產能為9萬片,預計量產時間為2012年;三星在蘇州的7.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月產能為6萬片,預計量產時間為2012年;LG Display在廣州的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月產能為12萬片,預計量產時間為2012年。
中國面板生產線快速投建的背后,不難看到政府希望國內建立起平板電視產業鏈的決心。在11月份的高交會期間,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于忠厚表示,國家對液晶產業提出的發展重點是“支持高世代液晶生產線建設,支持關鍵配套原材料及生產設備的本地化,關注低溫多晶硅等TFT技術。”
DisplaySearch大中華地區總經理謝勤益認為2013年中國大陸的液晶電視規模為4500萬臺,如果全部按照32英寸計算,3條8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就可以滿足這一需求,而如果按照32英寸、42英寸、55英寸各占出貨量的1/3計算,則需要6條8代線,因此在大陸籌建6~7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并不算多。
同時,DIGITIMES研究中心副主任黃銘章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表示,未來隨著中國液晶面板生產線逐漸達產,液晶電視產業鏈將在中國初步建成。
中國紛紛上馬液晶面板生產線已引起了有關政府部門的關注。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司有關負責人不無擔憂地稱,盡管國家出臺了多項鼓勵性政策,但是當前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投建大多是由地方政府主導,缺乏國家層面的統籌安排。
臺灣液晶面板產業重組
當中國大陸加緊投建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臺灣液晶面板生產企業的日子卻并不好過。黃銘章表示,由于臺灣液晶面板廠商缺少下游整機工廠,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后,日韓整機企業減少對臺灣液晶面板采購量,這導致2009年臺灣液晶面板工廠產能利用率低于韓國廠商,進而影響到臺灣液晶面板廠商的獲利能力,由此也引發奇美的并購案。
據了解,群創光電與奇美電子換股合并后,奇美電子產能超過友達,全球排名僅次于三星和LG Display。業內人士認為,奇美電子與群創光電合并后,將完善其自身液晶電視產業鏈條,并將增加產能利用率。
此外,有數據顯示,鴻海集團加上群創光電2009年的液晶電視出貨目標只有約100萬臺,而2010年的計劃目標則一躍增至1100萬臺——目標增長10倍的底氣,正是因為其拿下了索尼、三星與LG這三大企業的訂單。此前群創光電收購了索尼墨西哥工廠,強化整機制造能力的同時,還攬下索尼200萬臺電視機制造業務,并負責在中國大陸的部分渠道分銷。并且早前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計劃3年內在中國大陸布下萬家3C零售門店。如今得到奇美,郭臺銘的光電產業版圖再得充實——形成了從各類零組件、大小尺寸面板制造,到電視機代工的完整的垂直產業鏈條。
“鴻海合并奇美之后,平面顯示器產業的商業模式將隨之改變。”謝勤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鴻海集團挾龐大組裝與訂單能力,積極往上游攻占面板市場,因其擁有強大面板產能,電視機品牌廠商與其簽訂液晶電視訂單的意愿也隨之增加,這將影響到一些液晶電視代工廠的訂單。(電器)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