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當前OLED已向智能手機、電視、智能手表等應用領域滲透,但是總體來看,仍然面臨一些技術挑戰和產業化問題,特別是大屏化應用一直困擾OLED產業發展。近年來,美國nVerpix公司一直致力于解決OLED大規模量產的問題,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成績。在2016中國國際OLED產業大會上,美國nVerpix公司首席技術官劉博以《垂直溝道有機發光晶體管--革命性的AMOLED顯示技術》為主題,分享了以納米碳管為關鍵材料的器件的最新解決方案。
劉博認為,盡管OLED相對LCD有非常多的優勢,包括色域、對比度、視角、響應速度、能耗、超輕超薄,還可以實現可彎曲、不易破碎,另外還有OLED基本結構比LCD簡單的優勢,但是OLED仍然存在諸多技術挑戰,影響OLED的生產成本和良率。
“像素是顯示最基本組成部分,而一個OLED像素中至少需要四個基本元素,分別是OLED、驅動晶體管、開關晶體管、存儲電容。驅動晶體管是非常關鍵的原件,最大的挑戰就是背板問題。目前在LCD中廣泛使用的非晶硅TFT技術無法驅動OLED,同時具有低遷移率、偏壓不穩定性的特點;而AMOLED驅動晶體管必須為OLED提供持續穩定的電流。盡管低溫多晶硅技術的電子遷移率高,但是存在均勻性差、造價昂貴的問題。新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非常有前景,但是仍然有不穩定性、工藝參數敏感性高,產品良率低的問題。現階段解決方案是增加晶體管數量進行像素補償,但這樣結構就更加復雜,造成產品良率低下。” 劉博表示。
劉博介紹:“當其他企業試圖找到更好的半導體材料,我們公司卻從另外一個角度攻克這個難題,解決方案是將溝道層改為水平方向。電流從下面網狀出發流到漏極,實現亞微米級的溝道長度。由于這種方案的溝道長度非常短,所以仍然可以實現非常大的電流承載力。方案放寬了對溝道層半導體材料流體遷移率的要求,盡管有遷移率低的缺點,但是均勻比較好、非常穩定的優點材料,使得我們可以實現大電流承載力,同時具有很好的均勻性和穩定性。”
“我們利用碳納米管做成網狀結構,通過導電流,讓量子隧穿和載流子熱激發發射兩種機制同時作用,可以使得我們器件有非常有效的柵極控制效果。” 劉博介紹。
劉博表示:“垂直溝道晶體管可以取代傳統OLED。由于垂直溝道晶體管和傳統OLED在結構上有些類似,都是層狀堆疊結構,電流都是沿著垂直方向傳播,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集成發光控制器件。垂直溝道有機發光晶體管自身是一個可以發光結構,可以通過控制柵極電壓,無需水平放置的驅動晶體管,節省了像素空間,增大像素開口率,同時實現均勻發光。垂直發光晶體管各個功能層都是透明,柵極可以用透明導電材料ITO來制作。碳納米管透光率為98%,可以實現底發光OLED。”
他認為:“垂直溝道發光晶體管整合三個元素為一個單獨器件,整個像素中除了垂直發光晶體管之外,只需要一個開關晶體管,開口率可以達到大于/等于75%,像素中OLED實際亮度可以更低,OLED壽命也可以提高,而且這也是非常簡單的電路設計,可望提高產品良率。現階段只需要4-7個TFT對均勻性、穩定性進行補償。均勻性和穩定性是其他晶體管薄弱環節,解決這兩點是解決AMOLED的關鍵。”
據介紹,nVerpix公司還獲得了最佳樣機的獎項,主要由韓國慶熙大學制作開關晶體管背板,nVerpix公司制作發光晶體管結構。
劉博最后表示,垂直溝道有機發光晶體管是一個突破現階段技術問題的AMOLED顯示技術,具有低成本、良率高的特點,可以為市場提供非常具有市場競爭力的OLED顯示產品。同時,該技術還可以兼容現有LCD背板產線設施,提高OLED顯示產品壽命,減少幕簾效應。
目前,nVerpix公司擁有11項專利,而且正積極申請綜合專利對自身技術進行全面專利保護。劉博也相信,該技術在下一代柔性產品應用中也有非常廣泛的前景,主要基于碳納米管是柔性材料,非常方便制作成柔性顯示設備,也適用于下一代卷對卷生產工藝。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