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顯示被認為是顯示技術發展重要方向,就目前條件來說,柔性顯示組件產業化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在中國國際OLED產業大會上,上海大學張建華教授帶來了《AMOLED新型顯示發展及柔性AMOLED制造挑戰》的報告,深入解讀了AMOLED未來的發展趨勢與挑戰。
上海大學有最完整的AMOLED及其產業鏈技術平臺,1990年上海大學在中國大陸率先開展OLED器件研究;2011年成功研制出7英寸AM OLED彩色動態顯示器。上海大學在AMOLED、顯示驅動芯片、3D顯示、柔性顯示、測試方法與標準研究方面具有特色積累。張建華教授表示,上海大學能為企業提供AMOLED 應用基礎、工程技術研發、專業技術服務。
平板顯示是一個高度融合、高度集中的產業,顯示器面板產業可達到過億規模。到2018年,預計中國的平板顯示產能可實現全球第一。張建華教授稱,中國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新建10 代以上產線2條;8.5代產線4條,LTPS TFT/AM OLED產線6條。總投逾2000億元。產業中心向中國轉移的速度加快,綜合競爭力顯著提高。張建華教授表示,可以看出,中國的平板顯示投資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高世代TFTLCD產線;二是AMOLED產線。她繼而表示,在顯示領域,AMOLED是全球共同發展的機會。中國有最大的市場,最火熱的投資,但目前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卻相對緩慢,產業鏈配套能力滯后,因此中國顯示產業的發展還有很大空間。目前,韓國在AMOLED面板及高端應用領先,日本在材料和設備等基礎產業上領先,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張建華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全球合作的機會。
在AMOLED制造特征方面,OLED是基于有機半導體發光材料制作的新一代發光器件。目前產業主要采用頂發射OLED器件結構、FMM蒸鍍圖案化技術。張建華教授表示,OLED和TFT結合,便于大尺寸研發。AMOLED典型的制造特征是超大面積、巨型微電子工藝與裝備,它能實現超大面積上的超高分辨率。總而言之,面板可引領裝備發展,裝備能促進面板制造業提升。
關于AMOLED未來的發展趨勢,張建華認為有兩點,一是向高分辨率、柔性顯示方面發展;二是逐漸趨于低成本、綠色制造方向。未來高分辨率柔性顯示技術將顛覆傳統平板顯示形態,帶來全新的用戶體驗。在智能顯示方面,目前是多個傳感器分立器件組裝,未來將高度集成在TFT驅動基板中,使產品更加輕薄。而印刷打印顯示技術,因能降低工藝、裝備成本,大幅提高材料利用率,而且無特殊氣體,排放低,未來也有可能完全顛覆現有平板顯示技術及產業鏈。
未來顯示將從剛性平板硬屏、曲面屏向未來可彎曲折疊的真柔性軟屏及其創新應用(如虛擬現實、VR、可穿戴柔性顯示器等)發展。但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會面臨很多挑戰。上海大學面對挑戰有應對措施。如柔性背板襯底技術,它存在大面積薄膜器件均勻性、光穩定性;柔性氧化物TFT加工難度高:不平整引起膜層結構突起,膜層缺陷引入致器件損壞;材料變形致圖案化技術難度大;氣氛敏感,對環境水蒸汽、氧氣反應敏感等技術難點。張建華表示目前上海大學正在進行基于PI柔性襯底、低溫制程的高性能氧化物TFT器件、柔性TFT陣列基板中試工藝開發、柔性襯底阻水氧阻擋層的研究。關于高光品質OLED器件,上海大學在Sunlight-like OLED上做了很多工作,通過多波段光譜剪裁和光譜擬合,實現色溫可調的類太陽光光譜(4000-8000K),實現具有ALD制備的DBR結構的色可調白光器件,DBR可發揮水汽阻擋效果。還有OLED/柔性顯示器件薄膜封裝新方法、高性能TFE結構等,上海大學都有相應的處理方法。
最后,張建華分享了上海OLED的一些情況。她表示。上海非常重視AMOLED新型顯示產業化的發展,也具備AMOLED發展的區域優勢,如在AMOLED面板、半導體裝備、IC芯片、新材料(精細化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礎。而且,AMOLED配套產業鏈上中下游各個環節,上海大學可全面對外開放,支持產業發展。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