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行業從不缺乏創新,顯示技術的進步促使了電視行業不斷發生變革。在液晶時代,“背光源”統領電視產品的幾十年時間里,各種液晶電視的優化技術層出不窮,但這些技術并未讓電視行業再次發生革命性突破。直到OLED和QLED出現后,顯示行業終于可以擺脫背光源,實現自發光,這讓電視產品在畫質和設計方面的優勢都得到了質的提升。如今,OLED的成熟度和普及程度都非常高,而對于剛剛踏入彩電行業的QLED,卻鮮有人知。那么,QLED到底為何物?
不需背光源,QLED可呈現純凈色彩。
QLED(QuantumDotLightEmittingDiodes)是一種不需要額外光源的自發光技術,也被稱為“量子點發光二極管”(QD-LED或QLED),它可以呈現出非常純凈、飽和的顏色。
因為沒有背光源,QLED的結構原理非常簡單。其發光中心是由硒化鎘(CdSe)納米晶體組成的量子點,量子點層夾在電子傳輸和空穴傳輸有機材料層之間,外加電場使電子和空穴移動到量子點層中,它們在這里被捕獲到量子點層并且重組,從而發射光子。
QLED的結構可以在460nm(藍色)到650nm(紅色)的整個可見波長范圍內調整(人眼可以檢測380到750nm的光)。通過調整量子點和器件結構的化學組成,發射波長已被連續地擴展到紫外和近紅外范圍,從而提供很高的顏色純度。此外,QLED結合有機發光器件的效率、靈活性和低處理成本,還可呈現更加優秀的顯示效果。
國際知名顯示和照明解決方案公司QDVision表示,其研發的印刷式QLED薄膜,符合或超過NSTC顏色標準,無需使用彩色濾光片,而且發光能效更高。
QLED元件結構及發光原理
不是所有量子點都是QLED,短時間內QLED還無法商用。
如今,電視市場已經充斥著不少被命名為“量子點電視”的產品,但實際上,目前所有銷售的量子點電視還都是液晶電視的優化產品,也就是QD-LCD電視,無法做到自發光,并不是真正的QLED。這些“量子點電視”都使用了光致發光量子點技術,當光致發光的量子被光擊中時,它們可以發射出自己本身顏色的光,這些量子與藍色發光二極管協同工作,為電視背光供電。但是,這存在一個問題,采用光致發光技術的量子點電視,仍然是液晶電視,只是在液晶電視背光源上增加了量子點薄膜發光,液晶顯示產品固有的漏光、對比度低、可視角度差、響應速度慢等現象依然不可避免。
當前市場上的量子點電視只是在液晶上覆蓋一層量子點膜。
相較于光致發光量子點來說,電致發光技術的量子點才是可以實現自發光的真正的QLED技術,并且,電致發光的QLED在短時間內還無法商用。這是因為,QLED的量子點因其容易受熱量和水分影響的缺點,無法實現與自發光OLED相同的蒸鍍方式,只能研發噴墨印刷制程。目前,QLED技術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存在可靠性/效率低、藍色元件壽命不穩定、溶液制程研發困難等制約因素,因此業內認為現階段離商用化至少需要10年以上。
液晶電視無法呈現純粹黑色,自發光是未來顯示趨勢。
對于良好的圖像而言,對比度非常重要。雖然液晶顯示器背光的調節功能可使其接近OLED或等離子顯示器的對比度,但是其效果有限,依然不可避免漏光現象。所以QD-LCD電視在黑暗場景表現方面要遠遠落后于自發光電視。
對于自發光的QLED來說,如果需要一個暗像素來表現黑暗場景,可以直接關閉該像素,這樣的話光就不會有多余的光線產生,也就不會出現漏光現象,這是液晶顯示器根本無法實現的,即使進行局部調光(“局部”是一個相對術語)也做不到。目前已上市的OLED電視憑借每個像素自發光的特點,所以能達到令人驚嘆的黑色顯示效果,并通過每個像素的細節表現提升色彩的深度,使畫面靈活靈現。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QLED電視并不是電視技術所最終指向的自發光技術。正如前面所述,不過是利用量子點膜的一種液晶電視罷了。在今后,未來顯示發展的核心將會是自發光技術,而OLED作為已經商用化的自發光技術,在畫質及設計層面上都是完美的。非自發光的液晶顯示產品,絕對無法實現源自自發光結構的畫質優勢和革命性設計。目前,唯一的下一代顯示技術是OLED,而它必將引領自發光陣營以及未來顯示市場。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