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 LED以其優越的特性成為下一代非常具有競爭力的新型顯示技術,然而要實現技術應用仍然存在諸多技術挑戰,Micro LED全彩化就是其中之一。為實現Micro LED全彩化,海信提出了單色Micro LED加量子點色彩轉換的技術路線,其在一定的分辨率下成為一種可行的技術實施方案。在2019Micro LED顯示大會上,海信集團顯示研發部技術總監喬明勝特別分享了這一技術路線相關的研發進展情況。
海信集團顯示研發部技術總監喬明勝
“Micro LED需要業界大量的研發經費投入,不斷降低產品成本,未來該產品市場才會有出路。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研發彩色轉換技術也是考慮到成本的問題,探索一種技術的可能性。”喬明勝表示,利用量子點做色彩轉換主要是基于其在背光、QDCF具體研究應用了很長時間,而以單色藍光Micro LED+量子點色彩的組合方式或許就是一條可行之路線。
喬明勝表示,目前業界更關注RGB全彩產品,特別是天馬微電子的AM的全彩方式,成為業界探索學習的方向。然而,他也指出,做好色轉換技術并不容易,很多企業在這一技術上仍然面臨實際應用的困難,“目前Micro LED面臨的各種挑戰,三次色轉換的良率就會低很多,但如果只轉換藍色綜合良率將是數量級的提升。”
盡管這一技術路線看起來具有可行性,但仍然面臨很多其他的問題。喬明勝介紹,這一技術路線需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量子點效率問題;二是串色的問題。解決這兩大問題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提高對比度來提升顯示質量。他表示,“如果用主動發光作為這一個激發源,再加量子點轉換的方式,可以大幅提升對比度,但對量子點的厚度要求非常高。因為量子點轉換層需要一定厚度,而太薄光會穿透到另外一邊去。”
對于為何不用熒光粉做色彩轉換,特別是量子點穩定性不如熒光粉,喬明勝表示,從顯示的品質來講,顏色表現一般用半峰寬來計算,熒光粉一般半峰寬都在35納米以上,而量子點半峰寬很容易實現35納米以下,“量子點本來就是靠粒徑控制波長,因此粒徑點比較均勻,做出來以后后續加工相對來講更容易一些。”另外,他也指出,量子點能夠達到很好的顏色效果,“按照DCIP3和BT200計算,量子點都能得到很好的數據,很容易實現90%以上。”
喬明勝也指出,量子點厚度不僅影響OD值,還影響到量子點的EQE效率,“量子點厚度達到6-8微米時,紅光和綠光效率都比較均衡,厚度再往上或者往下做都會存在效率變差的問題。因此,從效率來講,6-8微米區間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從工藝上來講,喬明勝表示,利用傳統工藝方法去實現要求厚度的量子點層是比較容易的,“把量子點材料從原來的溶液提取出來,加材料加固,再放在PGMEA溶液里,再進行光刻,使得量子點利用率在30%左右,效率表現也不是最好的。”他介紹,業界比較關注用打印的方式制作量子點,其中濕法打印看起來工藝很簡單,但還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
喬明勝認為,目前量子點色彩轉換是有效解決MicroLED的方案,適用于小于400ppi非RGB的MicroLED色彩轉換,同時打印量子點的方式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