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晶科技由世界級化學家、浙江大學教授彭笑剛創立,一直致力于QD的技術研發和材料應用。在CIDC2020量子點顯示技術產業峰會上,納晶研究院技術總監康永印博士�“光致發光量子點器件應用開發進展”為主題,分享了納晶科技在QD方面的研發及應用進展�
納晶研究院技術總監康永印博士
量子點從上世紀80年代被發現,但真正實現產業化應用則在2000年之后,特別是彭笑剛教授發明綠色合成方案,讓大家看到量子點產業化應用前景。康永印表示,量子點的關鍵特性是寬吸收、窄發射,以及相同的激發光源,可以得到窄半峰寬的不同波長的光,且在電致發光和光致發光上逐漸得到產業化應用�
康永印介紹,2009年量子點開始應用于照明;2013年在顯示上實現應用;2014-2015年,TCL、三星先后推出了量子點電視產品;2019年一些新進手機玩家加入,包括華為、小米� OPPO等廠商。他表示,納晶科技希望借助這一波產業化熱度,在未來5年將量子點推向更廣泛的應用�
對顯示終端來說,主要的顯示指標在于亮度、色純度、壽命。康永印表示,一臺電視機需要滿足長達十年使用壽命的要求,需要光學器件發光效率足夠高,半峰寬足夠窄,才能實現高色域,另外可靠性也是至關重要的。他介紹,量子點是一種納米材料,影響其可靠性的因素除了水、氧、溫度,還有耐受的光強�
量子點怎樣尋求應用突破,滿足商業化需求呢?康永印表示,量子點就是一�“溫室的花�”,需要保護起來,最初的保護方式是采用玻璃,即量子點第一代應�——量子管,主要應用于照明上,由于成本限制,并沒有廣泛應用,但為量子點應用探明了方向。他指出,量子點在顯示的應用,對色域提升基本上人眼可見,效果非常明顯�
康永印表示,2013-2015年,索尼、TCL、海信、三星均推出了采用量子管的產品,但如制備大尺寸顯示產品,�1米多長的毛細管組裝非常容易折斷,同時與全面屏趨勢是不匹配的,因而很快就被量子點膜的產品所替代�
康永印介紹,近幾年,業界加大對量子點衰減機理的研究,以及量子點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提高了量子點的顯示性能,主要體現在:一是量子點改變傳統的結構,采用合晶化,顯著提高顯示性能;二是利用激發態合成方法,制定化開發量子點材料;三采用配體把量子點很好地保護起來,最好用的配體就是彭笑剛教授課題組提到的熵配體�
他還提到,量子點后續的發展就�“內外兼修”的過程,即提升量子點的穩定性,且給予最好的保護。同時,他也指出,量子點要實現大規模應用,目前最迫切的幾個問題有:量子點自身性能和穩定性提高、配體技術提高、高分子樹脂技術、PR 膠水和打印墨水技術、工藝制備和加工技術、設備加工精度、光學結構設計等�
他總結到,借用彭笑剛教授的一句話“量子點有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優秀的發光材�”,希望這個材料得到更大規模的應用�
備注: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
關注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