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顯示產業被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國家意志”顯示出中國政府支持自主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決心和信心。不過,不可否認,中國平板顯示產業長期以來存在“缺屏之痛”,一直渴望打破產業鏈上下游“受制于人”的局靀�
今年,中國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開始出現轉機�6月,京東�8.5代線啟動投產,將年產1300萬片顯示屏�8月,TCL深圳華星8.5代線投產,年產電視模組約1400萬塊。這兩條高世代線的相繼投產,加上已經投產的G6和G5,將徹底解決困擾國內彩電企業多年的“缺屏之痛”�
然而,“缺屏之痛”得到緩解只能說明面板供給這一環節被動局面有所改善,整個產業被動局面依舊沒能扭轉,核心技術及創新能力、資金規模、上游配套產業、人才儲備等方面依舊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差距明顯。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秘書長梁新清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現在生產線有了,如果我們多點布局、單兵作戰,不能夠實現規模化,在競爭中仍會處于劣勀當前如何加強企業間的協作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規模效應,促進技術創新進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產能過剩vs規模化發�
目前,來自下游終端的數據并不樂觀�
2011年上半年中國平板顯示產業下游并沒有按預期增長。奧維咨�(AVC)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中國液晶電視零售總規�1692.1萬臺,同比增長只�7.8%。DisplaySearch最新發表的報告表示,由于發達國家市場持續低迷,2011年全球電視總出貨量比預期�3%,為2.52億臺。市場調研機構WitsView從今�6月開始已經兩次下�2011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規模預期,�2 .01�-2.03億臺之間。全球經濟復蘇不確定,以及下游需求疲軟,導致液晶面板價格�2010�5月以來連續下跌.
面對這些利空消息,一些媒體和業內人士開始鼓吹TFT-LCD產業過剩帶來的危機,渲染一些“投產即虧”的悲觀論調。對此,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平板顯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華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TFT-LCD產業面臨著產能過剩的災難”是一種片面的說法。“其實我國TFT-LCD產能還不能滿足國內產業的需求。對我國來說,不存在產能過剩。即使我國再�3�5條高世代TFT-LCD生產線,有可能導致國內產能的過剩,但是在工業社會產能過剩是一種常態,沒有產能過剩就沒有產業的競爭與發展。產能過剩并不是一種災難,而是產業自身調節的動力。發展我國的TFT-LCD產業必須要把規模化做到位。”谷至華強調�
其實,規模化發展是平板顯示產業做大做強必備的要素之一,其規模效益非常突出。只有形成適度規模才能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擁有一定的議價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具有一定規模才能建立有競爭力的供應鏈體系,消化巨額技術開發成本,形成豐富的產品線和足夠的技術保有量。只有當面板企業規模足夠大時,才有可能加速原材料和設備的本土化配套。梁新清告訴記者:“目前中國大陸與全球其他地區相比還有差距,最大的差距是大陸企業的規模還相對較小�2010年,LGD、三星、友達光電和新奇�(包括奇美和群�)四大廠商合占全球面板出貨量的80%。而大陸廠商現在的市場出貨量僅占全球的4.7%。�
當然,面對產能和規模的問題,梁新清認為中國產業界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密切關注市場變化。據了解,預計到2013年,全球面板產能�2010年將提升超過50%,產能擴張重點集中在8代以上高世代生產線上。可以預見在未來3年,中國大陸面板產能將大規模釋放,產能全球占比將�2009年的3.2%提升�2013�17.6%左右。“根據需求預測,以目前產能供給為基礎,到2015年市場供給缺口達�5900萬平方米。折算成8.5代生產線,需要新增產線約13條。目前已�5�7代以上產線在建,如繼續無節制投資擴線,2013年后產能就會出現供大于求情況。因此,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缺口作為唯一的投資決策依據,要密切關注市場的變化。”梁新清說�
產業鏈不完善導致被動
盡管我國已經成為平板顯示行業的第一市場大國,產能與規模方面也在逐漸加強,但是在全球格局中,仍然處于“被動應對”的角色,而不是“主動出擊”。究其原因,自主產業鏈尤其是上游配套的體系不完善是“最深的痛”�
表面上看,制約中國平板顯示產業發展首要問題是效益問題,實際上產業鏈不完善導致了效益問題的突出。平板顯示產業是高投入、高消耗、更新快的產業,上游材料、部件、裝備不能自給,配套產業的不足和高端人才的匱乏,使得我國自主平板企業可以掌握的利潤空間并不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往往難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從而降低了更多資本和人才進入平板行業的決心�
“我國液晶面板企業最受制約的地方就是上游端國產化的配套。有數據表明,在對于成本至關重要的產業配套率上,日本已達176%、韓國為82%,而中國大陸的產業配套率僅11%。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有效利用資源、重點發展,促進國產化配套和產業鏈的整體完善。� 京東方首席運營官王家恒表示。由此可見,完善產業鏈是迫切需要中國平板顯示產業發力的地方�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隨著液晶面板生產線大批投資建設,我國在基板玻璃、偏光片、TFT液晶材料、上游薄膜材料等方面均獲得較大的突破。在低端的TN/STN LCD領域,我國的配套完善程度要高于TFT-LCD面板生產領域,ITO導電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等關鍵材料均能夠實現本土化供應,在設備方面,京城清達、七星華創、太原二所等已能夠提供相關的生產設備�
不過,清華液晶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教授高鴻錦認為,雖然“十一五”期間我國的液晶面上游配套取得眾多的突破,目前仍未形成完善的配套體系,上游材料廠商與面板廠商之間的整合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例如關鍵的建線設備及相關材料等還需進口,國產廠商提供的材料很少被采用,相關人才還很緊缺。“十二五”期間,我國液晶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對于原材料的需求空前旺盛,對于上游材料廠商來說是難得的契機。上游配套產業的完善還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相關機構人才的培養以及上下游廠商的通力合作�
彩虹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王答成也表示,以液晶顯示產業為核心鏈條的顯示產業及其上下游產業發展的聯盟包括產學研在內對相關材料、裝備等的研究和產業發展,建立產業聯盟相互支持和專利技術共享的機制,探索中國產業從做大到領先實現國際化的做強,是十分必要的�
對于產業協作合力發展,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副秘書長龐春霖則建議采取標準聯盟或專利聯盟的方式,把我國平板顯示產業有效的組織起來,改變過去松散和彼此惡性競爭的狀況,以標準制定或共建專利池的方式,使各家利益進行有效的捆綁,在各自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國家支持,將標準體系、專利體系、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檢測與評價平臺一致、完整地建立起來�
關注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