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發展道路,不能只從腳下向前看,而要回頭看看來路到腳下的連線,再延長下去,或許你不僅會領悟到方向,還可以感悟事物的更迭與演進,才能感知未來。剛剛過去的十年是中國照明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的十年。我們邀請中國老一輩照明科技工作者陳大華教授,請他回顧過去,沉淀思想,留下足跡,同時也給我們一些預示未來的前景�
肩負使命 自主研發打破國外壟斷
據了解,1965年初,陳大華畢業于復旦大學物理系電子物理專業,隨后根據組織的安排,被學校指派到蔡祖泉教授的光源研究室報到。當時,陳大華對于光源很陌生,但蔡祖泉教授已經是一位非常有名氣的科技人員。在蔡教授的身教言傳和諄諄教導下,陳大華對光源的價值和意義逐步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它是我們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與廣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幾乎所有的科技領域都離不開光源。陳大華表示:“我深深體會到我們值得把自己的青春、知識奉獻給這項事業,這樣也就更堅定自己踏上了我國光源事業的研究和教育之路的決心,這一投入幾十年來從未間斷,包括退休后依然閑不下來,每周都還不時地到學校發揮余熱。�
陳大華介紹,當時學校成立了電光源研究室,也就是如今復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的前身。研究室條件相當艱苦、設施及其簡陋。即便如此,我們在蔡老師的帶領下,不分日夜地投入實驗,為祖國研制出一個又一個的新光源產品,創造了許多喜人的成果,獲得了國家和人民授予我們的信任和榮譽,我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磨練和有所進步和成長�
據悉,上世紀六十年代,國際上對各國個人占有光源產品的統計數據顯示,�30�40個中國人才能分到一只燈泡,而先進國家的一個外國人卻能得到20多個,這一數據極大地震撼和刺痛了我們所有從事光源研制人員的內心。當時甚至于中國人家里的燈泡壞了,還必須拿損壞不能使用的燈泡到商店證實后,才能允許以舊購新,以至于今天看來十分平常的日光燈,在那個年代成為家庭貧富區別的象征。這還僅僅是生活上的例子,從工業、文化和科研前沿來看,許多工作的進行也都由于光源落后受到嚴重的制約。如拍攝電影時的一個大功率光源,當時我國運用的光源,其體積遠大于籃球且需要四個人才能抬動其燈具,而國外的鹵鎢燈不但輕便,效果也明顯優于國內。外國人吹噓地稱這種新光源為“原子燈”,意即中國當時的科技能力是根本無法制造出來,這無疑是對我國光源技術匱乏的貶低。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不少進口的先進科學儀器設備都需要配光源,一旦光源損壞需要更換,我國常常為這一咽喉受到國外不合理的制約。例如,一臺儀器約10萬美金,燈泡�500美金,如果光源損壞自己不能生產,國外就會苛刻提出我們必須重新購買整套新的設備,再能配給備用光源,那么由于光源的缺陷我們將不得不承受極大的損失代價�
在這樣的環境下,蔡祖泉教授帶領全所的科技工作者樹立了一個目標,必須堅持自主研發,開發成功填補國家空白的新光源,使我國光源技術在國際上享有應有的地位而不被欺負。在蔡教授的領導下大家跟著一起埋頭苦干。那段歲月是艱苦而忙碌的,沒有寒暑假和休假日,吃睡都以實驗室為家,往往是累了就在實驗室睡,睡醒了再接著干。當時研究高壓汞燈新光源產品時,研發上遇到了一個很大工藝難題,就是石英玻璃與金屬真空封接需要非常薄的鉬片,但那時候國內根本沒有企業能生產出來。蔡老師就將厚厚的鉬片高溫燒熱后,像打鐵一樣放在鐵板上敲擊,往往敲了數百張鉬片后,才能得到幾片能符合要求的鉬片,就這樣我們突破了金屬和石英玻璃的真空密封難關,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第一只國產高壓汞燈終于研制成功。這一消息當時在國內,尤其在復旦大學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它為我國高強度氣體放電光源的誕生和進步奠定了基礎,1965年復旦大學召開全校黨員大會時,學校把高壓汞燈高高掛在全校大禮堂最顯眼的位置�
遠赴國外學習 師夷長制以制�
改革開放后,國家對于科技的重視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尤其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向國外先進科技學習�1978年創辦的電光源研究所也成為當時國內權威的科研機構之一。在此良好的時代契機下,蔡教授意識到應該將更多的年輕教師送往國外培養,但他自己卻選擇了繼續呆在實驗室里埋頭做實驗,將機會讓給了他的學生�
陳大華表示:“在蔡組泉老師的積極爭取下�1982年復旦光源所的多名教師獲得了出國學習的機會,此時不懂英文的我,一心只想在實驗室燒玻璃做燈泡。蔡老師知道后,立刻趕來勸說,鼓勵我努力學習英文爭取借此機會出國學習,等學好了回國再為學校做貢獻。正是在蔡老師的極力鼓勵下,我�1982�-1984年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德國基爾大學實驗物理研究所學習了兩年。�
“我在基爾大學實驗物理技術研究所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研究所的等離子體光譜診斷技術,也就是研究氣體放電光源怎樣能發出更多的光。該研究所非同凡響的實驗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讓我打開眼界,尤其是許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先進知識和儀器,這些在我日后的研究工作中都起到了實質性的推動作用,讓我受益匪淺。”陳大華高興的表露�
據悉�1998年至2000年間,陳大華教授負責的科研小組成功完成了微波硫燈的研制。陳大華表示:“微波硫燈是一種應用全新發光機理的高效和長壽命節能光源,尤其是它的無汞污染的優點,成為新光源開發所青睞的研究對象。國際上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剛剛才涉及該領域,顯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我們也希望在這方面能也有所突破。除了微波硫燈這一品種,該光源還有其他更多發展的余地,如新穎微波金鹵燈的研制和開發。同時這項重點攻關研究項目,更可以借此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科研來培養學生。基于這個定位,由多位研究生組成的團隊投入大量精力,并通過廠學研合作的模式,我們開展了系統的研究。最終,結合試驗,從樣品成功開發為成品投入到生產中,形成了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獲得了上海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復旦年輕教授更進一步,已在新穎微波金鹵燈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獲得十分可喜的成果。�
百年樹人,努力培養國家照明人
隨著行業的蓬勃發展和受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業界普遍覺得照明人才的缺乏和專業教育的不足。站在一名教師的角度,陳大華認為,照明人才的培養不應追求虛擬的形式,要結合光源與照明學科本身的特點,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同時陳大華表示:“教育是我的工作重心,為我國光源事業培養源源不斷的高端人才,是我畢生的追求。�
專業的設立固然是人才培養的一個有利措施,但更應注意實質工作中人才的鍛煉和成。客觀來看,照明科技是建筑、物理、化學,計算機、心理、材料,生理和藝術等多門學科相結合的綜合學科產物。以何種形式結合不是主要的,重點是將實質的內容相互結合,這些相關學科的基礎都是光源與照明的研究內容。現在,全國的高等院校里如真正有許多學生轉入這個領域的學習和研究,這對我國今后照明事業的進步是至關緊要的。陳大華表示:“我到澳大利亞的高校訪問,當地大學的一些學科下設置了光源與照明的方向,且發展得有聲有色。從這個實例中思考并得到啟發,將來的照明專業在建筑業要成為主角的可能性尚小,但成為一個出色的配角,也能體現照明專業存在的必然價值。而且,應該有信心的是,照明專業的價值正被人們逐步有所認可,某種程度而言它更是建筑的靈魂,有了夜間照明所展現的魅力,才使建筑晚間的形象能遠遠超過了其本身白天的效果。我認為,照明在當前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的同時,也應甘心做好這個配角,不要追求表面的形式。作為高校的光源與照明專業,培養學生就是要實行寬口徑模式,讓他們有各種職業的適應能力后,再選擇側重的領域和感興趣的專業方向。�
綠色照明在全球包括我國推廣過程中,有顯著的節能減排作用的節能光源,尤其是LED光源已獲得人們的足夠重視,但我國照明設計起步時間并不長,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在做一項工程時,人們對于需要何種光源,燈具和電器很清楚,但談到照明設計重視就很難貫徹始終。照明設計應有的費用有時也難以接受,國內普遍還未認識到照明設計本身的價值,更未接受在某種程度上,照明設計的重要性是超過光源、燈具和電器等硬件的新理念�
關注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