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個2014年來看,平板顯示產業上游設備材料領域,國產化率有了進一步提升,隨著國內面板產業規模不斷提升,國家和政府對本土的面板廠商提出了配套上游設備材料領域國產化率的要求。如京東方推進上游材料的國產化和本地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截止2014年11月,京東方TFT-LCD顯示器件材料的國產化種類覆蓋率接近70%,設備國產化種類覆蓋率接近20%,原材料種類本地化覆蓋率接近80%。另一家本土面板企業華星光電也是如此,并與三利譜、盛波光電、東旭、和成顯示等本土龍頭材料廠商結合戰略合作伙伴。
為了整體提升國內的平板顯示產業,國家在政策和資金上開始從面板領域向上游設備材料領域傾斜。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為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特編制《2014-2016年新型顯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根據這一發展計劃,國家將支持內外資企業互利合作,依托國際資源,共建產業鏈配套體系,初步實現上游裝備、材料的規模化生產能力。裝備種類覆蓋率超過40%,材料種類覆蓋率超過80%。
未來中國需進一步完善新型顯示產業鏈,提高關鍵材料及設備的配套水平,加快形成自主發展能力。國家和政府支持企業突破高世代玻璃基板和掩模板、OLED發光材料等關鍵材料技術,開發5.5代及以上蒸鍍、成膜、激光退火等關鍵設備;堅持面板企業與配套企業并重發展,鼓勵面板企業與配套企業通過多種合作方式,結合AMOLED等新一代顯示技術工藝研發,共同開發關鍵設備和材料;發揮骨干面板企業對產業鏈帶動作用,引導面板企業加強橫向合作,對上游產品實現互信互認,鼓勵面板企業加大本地材料和設備的采購力度。
順應國家政策的調整,上游核心材料廠和面板廠共同配合,2014年的上游核心材料自給率也逐漸提升。外資廠商在國內設廠的產能爬坡迅速,特別是LGC位于南京的偏光片產能、默克位于上海的混晶產能。根據群智咨詢的調查數據,玻璃基板、偏光片、液晶材料三大核心材料2014年自給率分別達到了20.4%、23.2%和19.1%。
1、玻璃基板
從國內玻璃基板的供給端來看,目前國內可以量產提供玻璃基板的供應商主要為東旭集團、彩虹股份以及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據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CODA)資料顯示,2013年玻璃基板年供給量不足900萬平方米,且均為6代線及以下,而在8.5代線面板廠的玻璃基板供應方面,國內玻璃基板廠還未涉足,仍然是美國康寧、日本旭硝子、日本電氣硝子等。玻璃基板外資企業也加快了進入國內市場的步伐,如2014年日本電氣硝子投資株式會社投資58.4億元在廈門市翔安區動工建設。一期計劃于2015年10月竣工。項目用地面積為100.26畝,建設投資17億元,設備投資41.4億元;將建設兩條8.5代TFT液晶基板玻璃生產線,全面投產后年可生產液晶基板玻璃1080萬平方米。
從國內玻璃基板廠商的客戶分布來看,國內玻璃基板的主要客戶為國內面板廠及臺灣面板廠,且國內面板廠對三家玻璃基板廠的產品導入情況也不容樂觀,截至目前,G4.5代玻璃基板主要是京東方在導入使用,且目前年度采購規模約為25萬平米。G5代線玻璃基板主要是昆山龍騰光電和京東方G5在導入使用,且目前年度采購規模合計近100萬平米。G6代線玻璃基板主要是京東方在導入使用,且目前年度采購規模在120萬平米左右。較2013年中國大陸面板廠對玻璃基板約5500平米的需求規模,2014年東旭安徽蕪湖的6代基板線一期項目已達產,二期4條生產線2014今年投產,其產品已分別獲得京東方和臺灣客戶的認證并供貨。但玻璃基板的“國產化率”仍然處在比較底的水平。國內玻璃基板市場仍然主要被美國康寧、日本旭硝子、日本電氣硝子所占有。
在玻璃基板國產化率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首先是技術研發水平低,在過去幾年,以東旭集團為代表的國產玻璃基板雖在技術創新方面有很多突破,但是較國際一流企業,如康寧、旭硝子等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成本及關鍵規格方面仍然需要不斷提高。如:基板收縮率過大,良率偏低,無法量產LTPS基板等。其次是專利壁壘問題,雖然在2013年底,東旭集團與康寧公司經過友好協商簽署相關協議,康寧公司將向東旭集團提供某些技術授權,東旭集團將支付部分相關費用以用于第六代及以下平板顯示器璃制造。但是G8.5代線的技術專利仍然在康寧手里,換句話說,東旭集團等國內玻璃基板企業仍然無法切入G8.5代線的玻璃基板進行配套生產。將來面板廠及國內玻璃基板廠加入G8.5代線的玻璃基板生產都會面臨一定的專利訴訟風險。第三就是捆綁式的戰略客戶關系,國內主要面板廠在成立之初就與其配套的玻璃基板廠簽訂有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這種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推高了國內玻璃基板廠加入競爭的準入門檻。最后是產能擴張方面,據了解目前東旭集團、彩虹股份、中建材規劃的6代及以下的產線條數為31條,而目前實際量產的產線條數僅為10條左右,產能擴張的速度仍然顯得滯后。
東旭集團在玻璃基板技術研發上也不少投入,據董事長李兆廷透露,僅2010-2012年,東旭集團研究開發費用累積超過1.6億元,科技創新投入累積超過1.8億元。與此同時,東旭集團還廣泛與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和專業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與交流,建成了液晶玻璃基板國家地方聯合實驗室以及多個省級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全面推進科技進步。截至目前,東旭集團已經累計開發出各種專利635項,并以每年30%的專利申請速度遞增,形成并鞏固了核心技術優勢。2014年底,東旭集團牽頭組建的“平板顯示玻璃技術和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也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建成后,它將成為我國第一家玻璃基板國家級工程實驗室。
國家對本土玻璃基板產業支持力度很大,政府層面的積極引導,不斷完善財稅支持,以及強化金融服務,引導社會資本持續積極的投入和分享國內玻璃基板企業的發展成果。據財政部網站公布的《2014年關稅實施方案》顯示,6代及以下的液晶玻璃基板的暫定關稅由2013年的4%上調為6%,6代以上的液晶玻璃基板的暫定關稅仍保持為4%。
2、偏光片
隨著大陸面板產業規模的逐漸擴大,偏光片產業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據介紹,2014年偏光片市占率方面韓企25%,臺企33%,而大陸本土偏光片企業占據23.2%。由此可見,大陸以盛波光電、三利譜為首的本土企業在促進偏光片國產化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據群智咨詢調研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大陸本土面板廠(即京東方、華星光電、中電熊貓、天馬、龍騰)對偏光片的實際需求規模為4800萬平方米,而中國大陸本土偏光片廠商(深圳三利譜、盛波光電)的實際出貨供給規模為268萬平方米,偏光片的國內自給率僅為5.6%。隨著三利譜、盛波光電產線的嫁動率及良率的不斷提升,2014年中國大陸本土面板廠對偏光片的實際需求規模約為5850萬平方米。
偏光片作為TFT-LCD產業鏈上游最為核心的生產材料,由于國內面板生產企業的崛起,為偏光片帶動了難得的發展商機,吸引了中外企業紛紛到大陸投資設廠,日東光電、LG化學、臺灣奇材等紛紛的加入到國內TFT-LCD偏光片的產能擴充的隊伍中來。2014年臺灣奇美材在江蘇昆山新增投資興建前后段偏光板廠,以掌握未來大陸面板廠陸續開出的龐大偏光板需求。國內TFT-LCD偏光片的主要生產廠商為三利譜及盛波光電。
自從三利譜和盛波光電2011年先后建成寬幅(1490mm)TFT-LCD偏光片產線后,供應能力大幅提升。在TFT-LCD偏光片的國內自給率將上升到6.7%,增幅為1.1%。目前,國內的偏光片企業還在生產相當一部分的STN、CSTN偏光片,在TFT偏光片領域供應有限。主要原因目前“產能規模小”、“原材料過度依賴外資”、“核心人才技術缺乏”等因素是制約我國TFT-LCD偏光片本土化進程的主要障礙。
盛波光電2014年偏光片業務處于虧損狀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偏光片自2012年以來價格已經累計下降25%左右,其中2014年價格下降約3%-5%,收窄了盛波光電的盈利空間。二是盛波光電與日東電工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就偏光片相關技術的使用、生產、銷售等事項構筑合作,但雙方在2014年9月份已簽署的《技術顧問合同》在去年年底停止。三是盛波光電母公司深紡織 A的第一大股東深圳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此前擬將持有的深紡織26%股權轉讓給TCL集團,后者若收購成功將成為深紡織第一大股東,但2014年6月份該事項宣告終止。四是盛波光電2014年的偏光片產線產能只開出四五成,嚴重影響了盛波光電的出貨量。由此可見2014年的盛波光電的發展并不是很順利。
作為民營企業的三利譜2014年發展不錯。據三利譜相關負責人王國強表示,自從2013年三利譜與樂凱合作研發偏光片用PVA、TAC材料,取得了不錯的進展。未來在偏光片用材料方面進口替代方面將有突破。他進一步表示,由于企業在技術研發上的投資很大,希望政府在政策及資金方面給予支持,也希望和盛波光電聯手努力解決占據偏光片產品成本60-70%的原材料國產化問題,共同把國內的偏光片市場做大做強。在產能擴張上,王國強透露,三利譜總投資20億元合肥市新站區偏光片生產基地一期工程將與2014年年底開始打樁,2016年11-12月,廠房完工、設備進廠、生產調試、到試生產,將推動三利譜偏光片產能擴大,屆時年總產量將達3500萬平方米,產值約40億元,三利譜合肥偏光片生產基地主要對接京東方6、8.5代液晶面板產線。
在OLED偏光片領域,盛波光電和三利譜都積極進取這一未來市場。2014年5月,盛波光電母公司深紡織A發布擬變更募集資金項目的公告,基于TFT-LCD用偏光片市場發生變化的原因,募投項目原計劃建設的兩條幅寬為1490mm的TFT-LCD用偏光片生產線(,未來將合并建設TFT-LCD及AMOLED用偏光片二期改造項目,項目投資總額也由14.71億元減少到11.04億元。由于生產線包括生產設備、最新技術都來源日東光電,因與日東光電技術合作終止,后續建設將會進一步延遲,阻礙了盛波光電進一步的發展。三利譜也在OLED偏光片領域進行了投資和技術研發,據王國強透露,三利譜在OLED偏光片已經開始小批量產品供應,在這一領域走在了盛波光電前面。
3、液晶材料
在液晶材料方面,德國默克(Merck)、日本捷恩智(JNC)和大日本油墨(DIC)等外資在大陸市場占有率超過90%的液晶材料市場,在TFT液晶材料市場基本屬于壟斷地位。而誠志永華、煙臺萬潤、永太科技、江蘇和成等中國企業大都為這些國際巨頭的原材料供應商,處于劣勢地位。
國內做TFT混合液晶材料的企業主要有誠志永華和江蘇和成。在TFT-LCD大發展時國產液晶材料沒有跟上增長步伐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液晶材料廠商要生產出穩定的、性能優良的液晶產品難度比較大,存在較高的技術壁壘;另一方面,Merck、JNC、DIC等企業已經建立了相當牢固的專利陣營,中國企業在專利方面受制于人。
由于看好中國未來龐大的市場,DIC和默克分別于2013年11月、12月在青島和上海啟用了各自的混晶工廠,就近供應中國液晶面板企業。據了解,DIC青島混晶工廠年產能約24噸,主攻IPS-LC;默克上海混晶工廠年產能約50噸,產品多樣。外資企業落地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對國內企業的發展形成了嚴重的挑戰。對于國產液晶材料的發展,除了國家在政策上要給予支持,更重要的是同行企業之間要建立互信關系,加強合作,共同推進產業發展。
龍騰光電執行副總李宏明表示,“目前,龍騰光電的國產化水平已經超過70%。最初用國產化的材料和產品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問題,但是我們的原則是再給他們一次機會,讓國內企業有時間去做技術改造、去提高產品品質。同時,龍騰光電也會給他們提供技術支持。”華星光電副總裁趙勇也表示,扶持液晶材料國產化,就是“你有問題我不放棄,你沒有業績我照樣下單”,發展國產液晶材料產業就應該有這樣的態度。
2014年國內的液晶材料廠商在本土面板企業帶動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3年誠志永華共推出專利64篇,其中CF2O類單體專利打破了國外在高檔混合液晶材料中關鍵單體的壟斷。江蘇和成研發的一種可聚合液晶材料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當地政府為此補助了1200萬元。據悉,江蘇和成目前已通過南京液晶谷中國電子熊貓集團高世代液晶面板材料測試,預計下一步將進行量產。
4、顯示設備
當前,隨著我國平板顯示產業規模地不斷提升,特別是液晶面板產業的發展壯大,拉動了我國平板顯示產業上游材料設備的需求,促進了本土平板顯示產業上游的發展。然而本土上游企業由于長期受研發積累不足、外資巨頭技術封鎖 \知識產權保護等因素制約,長期徘徊在配套能力的不足只能徘徊在低端市場。這種狀況已成為阻礙我國TFT-LCD產業鏈做大做強的關鍵因素。
近年來,大陸TFT-LCD產業鏈上游設備產業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并沒有改變關鍵材料及設備受制于人的局面,顯示設備行業尤為突出,其明顯的特征就是本土企業小而分散,還沒有形成大企業集團,在資金、技術、研發、專利等方面相對處于劣勢,如何改觀大陸企業這一發展局面?
針對當前本土設備行業的發展狀況,蘇州光寶康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晨陽從自身企業發展實際情況出發,他認為我國LCM設備制造企業小而分散,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方面的儲備略顯不足。目前,我國LCM設備制造處于引進模仿階段,與國外等設備制造商相比,缺少自主創新。因此,本土設備企業想要改變目前狀態,取得更大發展,必須立足當下,堅持不斷的研發新技術、新工藝,從而改跟隨行業的發展為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只有站在技術的頂峰,才能獲得長久發展。
據業界研究機構分析,2015年大陸將有8條高世代面板產線量產,這將使大陸面板產業的規模將進一步提升,并加大國內平板顯示產業對LCM生產設備的需求量的猛增,顯示出巨大的潛在商機。機遇之下,本土顯示設備廠商也伴隨著巨大挑戰,國外企業巨頭擠壓國內設備廠商,本土TFT設備廠商只能生產技術含量較低的后段產線上某些環節上的設備,所以大陸開工建設的多條高世代面板線,90%左右的固定投資都花在了進口設備的購買上。所以,劉晨陽表示,上游材料及設備本土化的強大,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需要企業自身努力,更需要產業鏈協同突圍。
本土的顯示設備也需要從后段設備制造、研究向前段設備延伸。因為前段設備利潤空間更為豐厚,也是設備企業的動力所在。廣東長天精密設備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江如清表示,企業研發應不斷向前段設備領域快速邁進,這樣才能快速站在國內自動化設備產業的前端。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對本土設備行業加以傾斜、資金上加以扶持。
2014年的平板顯示產業發展日新月異,新的顯示技術層出不窮,且更為多樣,市場競爭也愈加激烈。這就需要設備企業根據自身實力,自主研發,推進企業的不斷向前發展。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