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松下宣布將其位于日本西部姬路市新投建的液晶面板工廠月產能擴產到81萬片。至此,松下擁有的兩家液晶面板工廠月產能已經超過140萬片,比其等離子面板產能(年產能1000萬片)多�600萬片�
號稱“全球最大等離子企業”的松下,至此完成從“等離子主導”向“液晶主導”的大轉型�
在業界看來,松下此舉具有風向標意義,標志著等離子在和液晶的較量中終于敗下陣來�
一個問題自然而然被人提起:為什么堅持做等離子的松下,終于轉型做液晶�
“液晶為主,等離子為輔”是物競天擇
曾幾何時,松下是全球最卓越的彩電企業之一,與索尼不相上下。一個顯見的事實是,眼下的松下已經沒落為二流品牌。而這個沒落與其等離子戰略分不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平板技術興起。和今天的新能源汽車相似,沒有人知道平板電視到底該向何處去,液晶?等離子?松下選擇了等離子方向。隨后若干年,松下在等離子產業化上投入重金,終于建構出龐大的等離子帝國;以夏普為代表的陣營,則選擇了液晶方向。于是,平板電視同時擁有了兩個名字:一個叫液晶,一個叫等離子�
在最初的較量中,等離子走在了液晶的前靀中國平板電視的興起,也是從等離子開始的�
2002�7月,TCL率先發起“等離子普及”風暴,把原�5萬多元的40英寸等離子電視一下子拉到3萬元以內,人們從此開始認識平板電視�
但是,率先發威的等離子很快就被液晶的聲音淹沒。最早發威等離子的TCL�2005年時轉向液晶。有意思的是,對TCL等離子戰略大加撻伐的長虹,卻�2007年選擇了等離子,真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為什么等離子和液晶的較量以等離子敗陣而告終?原因其實再簡單不過。首先,等離子陣營過于保守,市場戰略一直采取守勢,在產業布局上無作為,作為同時擁有等離子技術和面板資源的松下,缺乏開放心態,不愿與其他企業分享技術成果。而后起之秀的液晶企業則不同,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強烈的開放心態。其次是等離子產品本身存在先天缺陷,那就是無法做小。等離子電視是從40英寸大屏幕開始做起的,這和液晶�15英寸做起剛好相反。由于尺寸大小的原因,二者價格相差懸殊,導致大多數消費者因買不起等離子而轉向液晶。雖�2007年等離子企業也宣布推�37英寸等離子電視,但是,市場上至今鮮見中小屏幕產品。在等離子無法做小的同時,液晶卻越做越大,并最終完成了從小到大的全線覆蓋。液晶產品本身的不足,也在這幾年一一克服� 因此,等離子在與液晶的較量中節節敗退,絕對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原因的�
松下轉型液晶,標志著等離子徹底邊緣化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2007年之后,最早站隊在等離子陣營的索尼、LG、三星,相繼宣布削減或推出等離子投資,加大液晶的開發、推廣力度� 正是這個時候,中國著名彩電企業長虹做出了與全球主流彩電企業相反的選擇�2007�4月,長虹宣布一期投�6.75億美元、總投資20億美元的等離子面板工程啟動。長虹投資等離子面板的理由看起來很美,“不做面板毋寧死”,然而稍加分析便不難發現,這是一起不折不扣的“風險投資”——長虹的選擇與產業大勢背道而馳。事實證明了這一點。接下來,長虹面板產業進展極不順利,原計劃2008�10月建成投產,因故推遲�2009�4月,未果,再度推遲至2010�1月。就在長虹一推再推的過程中,全球平板電視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液晶、等離子銷量比,�2004年的2.6�1,變成了2006年的4�1,到2009年,則變成了10�1。等離子在和液晶的較量中節節敗退�
無奈之下,長虹不得不�2009�6月份宣布進入液晶上游領域。這對于資金本來就十分緊張的長虹,無疑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但是,長虹最終還是清醒了,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然而,巨量的等離子投資,有可能成為長虹未來若干年不得不背上的沉重包袱�
我們不妨做個假設:假如當初長虹�6.75億美元投在了液晶面板上,會是什么樣子?實際上,這樣的假設毫無意義,因為歷史不能重演。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斷言,長虹目前的結果會更好一些。因為,�2009年下半年,諸多企業開始投資液晶面板領域,說明液晶面板的投資方向是正確的,如果2007年長虹即投資液晶面板,至少領先別人兩年。遺憾的是,這一切都只能是假設。回想當初,諸多媒體質疑長虹投資缺乏理性,長虹“力排眾議”,一意孤行,正應了前總裁倪潤峰那句名言:“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松下一向被視為等離子的精神領袖,而今,這個精神領袖面對等離子全球頹勢也只能徒喚奈何。如果松下失去對等離子的信心,那誰還有信心呢�(劉步塵供�)
關注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