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上廣電、京東方的第五代TFT-LCD液晶面板生產線正式投產,揭開了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序幕。2014年,中國平板顯示產業走過了它的十年歷程,迎來了極大的繁榮。十年,回顧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多少企業一路走來,路途艱辛,跌宕起伏!
縱覽行業形勢變化,則不論風雨,應運而行,波瀾不驚,大浪淘沙,真金始現。十年光陰,一批真正優秀的明星企業終于適應并完成了在國際化競爭中的成長蛻變,穩穩地站在了中國平板顯示行業的歷史舞臺上,成為引領行業局勢“最亮麗的風景”,時刻肩負著行業的未來發展和建設重任。
十年前,我國自主生產的液晶屏是“0”!十年后,我國企業液晶顯示屏出貨量在全球從“0”一躍上升為“5”,我國也成為世界第三大平板顯示生產地。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的崛起,10年走完國外同行30多年的路。不僅重新改寫了全球平板顯示產業的“分布圖”,而且還引領和描繪著平板顯示產業的未來發展之路。
2000億:中國平板顯示由弱變強
信息產業是我國第一大產業,平板顯示在21世紀成為繼軟件、集成電路之后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技術,是戰略性高科技的基礎和最具活力的電子信息產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顯示產品應用的潛在市場,已有顯示器、手機、電視等十多種產品的產量占據世界首位。因此,市場的優勢是我國發展平板顯示產業的天然條件。
我國平板顯示產業布局較晚,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電視生產所需的面板供給能力嚴重不足,大尺寸電視用面板全部依賴進口,致使整個彩電由CRT向平板顯示轉型面臨嚴峻的挑戰和壓力。加速發展我國平板顯示產業是保持我國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國和消費國的需要,引起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已被明確納入“十二五”規劃。2009年,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了《2010年至2012年平板產業發展規劃》,2012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指出要逐步完善平板顯示產業鏈,在高世代TFT-LCD面板及模組、PDP面板規模化生產技術上取得重大進展。
在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發展中,TFT-LCD占據了主導地位。2003-2004年,京東方、上廣電和龍騰光電等企業開始建設TFT-LCD五代線。此后由于5代及以下世代生產線的產品不能滿足電視屏的需要,所以我國各方都一直希望能夠引進6代以上的所謂“高世代”生產線。但直到2009年中,國外企業一直封鎖技術,拒絕向中國轉讓高世代生產線。
2010年對我國平板顯示產業來說有了重大的突破,那就是中國大陸自主建設的首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京東方合肥6代線的建設,填補了中國大陸32英寸以上液晶屏的制造空白,標志著信息產業在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這條生產線自量產后,僅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綜合良品率已經達到95%以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于2011年5月實現滿產。這充分說明我國本土企業已完整掌握了液晶顯示的核心技術。
到目前為止,全球主要平板顯示企業陸續到大陸投資建線:在建的8.5代線有廣州LG、蘇州三星、昆山友達。在國產企業中,北京京東方8.5G、深圳華星8.5G,以及天馬4.5、5代線已先后華麗滿產,另外,在建及計劃的還有南京熊貓8.5G、合肥京東方8.5 G,重慶京東方8.5G,及深圳華星第二條8.5G。中國大陸正在成為世界平板顯示的投資熱點。據統計,中國大陸到2015年底預計還有9條G8.5生產線,屆時中國大陸TFT-LCD產能將超過日本和臺灣占世界第二位,其中最適合生產TV屏的G8.5生產線的產能世界第一。
從2004-2014年,我國在十年間幾乎從零開始建立起了一個規模宏大的TFT-LCD產業。現在我國已建和在建的生產線有24條,總投資達2000多億元,年生產能力將達5650萬平方米,產品涵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臺式計算機、電視機等各類顯示終端的顯示屏,所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年產值將達到數千億元。如此巨大的產業規模,拉動了產業鏈上游的巨大需求,帶動基板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濾光片、光學薄膜、觸摸屏、背光源等相關原材料、元器件及相關設備等上游產業的發展。
新格局:“三國四地”取代“鐵三角”
以往,日韓和臺灣地區的面板廠商形成了難以被攻破的“鐵三角”陣營,壟斷著國際面板市場,還一度因壟斷面板價格而受到我國政府的重罰。“鐵三角”當道,大陸面板廠商很難有話語權,但隨著近年來政府對面板行業扶持力度的加大、市場機遇的增多,中國大陸面板廠商也迎來了春天。中國大陸廠商緊緊抓住了這個春天,在政策的支持之下,通過產能規模的快速擴張以及技術和產品的不斷創新,平板顯示產業格局已經由原來的“鐵三角”變成了韓國、中國臺灣地區、中國大陸和日本的“三國四地”新格局。
根據行業研究機構DisplaySearch數據顯示,中國大陸面板全球市場份額在2012年首席追平日本,由6%增高為9.9%,僅次于韓國和臺灣地區,成為世界第三大平板顯示生產地。該機構預測,2014年大陸面板市場份額有望成倍提升,達18.6%,是世界唯一保持不斷成長的地區。
從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開始陸續引進TN-LCD生產線到現在,我國平板顯示產業從無到有,如今已經形成了TN-LCD生產線約30條、STN-LCD生產線約77條、CSTN生產線約12條、TFT生產線約20條,共計約139條生產線的規模產業。尤其是在目前全球主流的TFT-LCD領域,盡管我國發力較晚,但后發優勢明顯。經過近10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在政府和企業的協同攻堅下,中國大陸已于2012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TFT-LCD生產地,全球平板顯示產業正因為中國大陸的崛起而由原來的“三足鼎立”向“三國四地”(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和大陸地區)轉變。
從2003年京東方成功地以杠桿收購方式兼并韓國現代顯示株式會社(HYDIS)液晶面板生產線開始,中國大陸大規模介入TFT-LCD領域,并在隨后的短短10年里,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有20多條TFT-LCD生產線,到2014年全部建成并投產后,其實際產能將約占2014年全球產能的三分之一。
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設和投產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的基本形成,也培養了人才鍛煉了隊伍。目前,我國基本上已經掌握包括建線技術、工藝技術、制造技術在內的全套TFT-LCD技術,并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可以說,我國已順利越過平板顯示“屏”障,正在扭轉長期以來“缺芯少屏”的局面。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而言意義重大。
第一,以液晶面板為代表的平板顯示器件是電視、電腦和手機等顯示終端的核心部件,在終端升級換代頻繁的趨勢下,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對于解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升級、促進本土整機企業的轉型與技術進步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2013年,我國生產彩電1.3億臺、手機14.6億部、計算機3.37億臺、筆記本2.4億臺、顯示器1.2億臺,分別占全球出貨量比重的54%、70.6%、90.6%、80%、67.8,均名列世界第一。這些終端都需要屏。換句話說,掌握了屏這一重要器件,就進一步掌握了對產品的話語權。
第二,隨著國內面板企業在高世代線的突破,強大的市場需求帶動了對上游材料和設備的需求,推動了玻璃基板、液晶材料、背光源組件、IC等材料及設備的國產化進程,對促進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器件、材料和裝備技術進步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彩虹、東旭的玻璃基板,三利浦、盛波的偏光片,誠志永華、瑞聯的液晶,晶門、天利半導體的驅動IC,帝光、亞通的背光源、清溢、路維的掩膜版……在幾乎從零起步的基礎上,平板顯示產業材料國產化配套率提升至31%,裝備國產化率提升到15%左右。未來5年,平板顯示產業的裝備國產化率有望達到30%以上。
第三,中國平板顯示產業發展堅持自主創新,敢于打破行業壟斷,使我國廣大消費者直接受益。早期進入平板顯示行業的海外廠商憑借壟斷地位,使得市場上的液晶面板顯示屏的價格居高不下。以京東方、華星光電等為代表的企業堅持自主創新,在高世代線建設、關鍵技術、人才培養、配套建設等領域不斷突破,打破了海外巨頭的價格壟斷。中國大陸本土IT企業、彩電企業等下游相關企業在面板采購中逐漸擺脫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議價能力大大提升,使國內廣大消費者能得到性價比更好的產品與服務。
第四,平板顯示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促進了我國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在產業集群及區域經濟拉動方面,平板顯示產業具有極其顯著的投資與產業拉動效應,可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其拉動效應在電子信息產業中名列前茅。以華星光電8.5代線為例,不僅吸引了上下游配套供應商在工廠周邊設廠,增強產業聚集力,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優化產業鏈供應能力,而且還吸引了一批國際巨頭落戶深圳,直接拉動配套投資逾10億美元。地處光明新區的國際平板顯示園區,聚集了26家規模以上企業。華星光電、旭硝子、日東電工、萊寶高科等產業集群,形成完整的垂直產業鏈,帶動整個園區2013年前三季度實現180億元的產值。
展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躍然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類消費市場以及最大的生產基地。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我國平板顯示產業也迎來了快速發展,不僅在產業布局上形成了環渤海地區、長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區產業集群,而且在技術上也趕上了國際先進水平。十年間,我國平板顯示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小尺寸到大尺寸,由4.5代、5代、6代到現在的8.5代,使得我國自主生產的平板顯示屏已覆蓋全系列平板是示領域,實現了從小到大全系列顯示屏“中國造”。
回顧過去,我國平板顯示產業得以快速發展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的:
其一是穩定的客戶結構以及市場。中國液晶面板企業具有全球最大的市場暨中國市場,以及占有中國市場80%以上的中國國內電視品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液晶電視得到消費者廣泛認可并迅速地普及,同時國內電視品牌通過技術及產品的革新,使其在中國市場上的占有率有著顯著上升,中國液晶面板企業加大與國內電視品牌的合作,其占有率也有著迅速的提升。
其二是中國政府對科技發展的大力支持對液晶面板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液晶面板產業的形成及運營是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與長期的管理的,而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剛起步的中國液晶面板企業有足夠的信心去應對市場。除了資金的投入外,中國政府還通過液晶面板關稅的調整,由2011年3%調整到2012年的5%,確保了中國液晶面板企業在其市場上的競爭力。
其三是高效率的產品生產以及產品競爭力的提升。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目前主流產品仍是32英寸,而中國液晶面板企業重點投資8.5代線,相對國外液晶面板企業較晚的投入,也大大降低了由于高額投資所引起的負擔。因此在液晶面板售價上也確保了其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毫無疑問,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與成就已舉世矚目。但中國平板顯示企業要想在全球保持其優勢,則必須要采取積極的措施,以應對市場的變化。
目前,液晶面板市場中占有率最大的韓國LG Display和Samsung Display熱衷于AMOLED技術的研發和生產,該技術雖然無法短期內替代液晶顯示,但也是他們應對中國液晶面板企業的巨大挑戰并與之競爭的策略之一。同時,臺灣的Innolux也通過策略的變更,開發并生產對自身較有利的差別化產品,維持其市場競爭力。日本液晶面板企業也通過LTPS和Oxide TFT技術的開發,致力于高分辨率產品的生產。
另外,由于市場的飽和,未來平板顯示面板市場的年平均增長率(CAGR)僅約5%。根據中國液晶面板企業的未來新世代生產線投資計劃,以京東方、華星光電、中電熊貓為主的中國液晶面板企業預計未來將陸續投產5條新生產線,這意味著8.5代線所能供應的液晶電視面板年增長率將超過10%,繼而供需關系會更加惡化。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只有具備各方面競爭力,企業才能得以生存。
隨著液晶面板技術的成熟以及產量的快速提升,液晶面板的價格持續下跌,未來將趨于大尺寸方向發展,這也是中國液晶面板企業需進一步擴大產品線的原因所在。在32英寸的基礎上提高46英寸、55英寸等大尺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并有效利用現有的產能是中國液晶面板企業面臨的課題。
增加主流產品的比重并向國外市場積極擴張。由于中國國內市場的飽和,若需進一步提升中國液晶面板企業的競爭力,需積極提高國外市場的比重。
另外,為有效地應對市場并提高自身的產品競爭力,需開發與國外主流液晶面板企業旗鼓相當的產品。包括近期成為熱點話題的UHD,以及考慮到中長期,AMOLED面板的開發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若要有效地應對市場的多變性,不僅需要在產能方面進行投資,也要對新產品、下一代顯示技術的開發保持高度的重視并予以實施才能立己于不敗之地。
編者語
顯示“屏”障十年越,中國平板顯示產業已經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在“從弱變強”的道路上,在高速發展、“風景這邊獨好”的形勢下,中國平板顯示產業專家、中科院院士歐陽仲燦表示,平板顯示產業決不能像個別行外“經濟學家”主張的那樣,全部交給市場,而是要像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在十一屆政協一次科協與科技聯組會上指示的:為防止全國各地液晶熱與“產能過剩”,應該強調“政、產、學、研、用”相結合,采取正確的發展戰略支持、培育我國的TFT-LCD產業。
我們深信:我國新型顯示產業發展將有可能突破發展國產芯片產業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在世界顯示產業發展上后來居上,2020產能世界第一。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對于過去十年里中國平板顯示行業發生的林林總總,置身其中的業界人士和企業是感受最深的。而中國平板顯示產業正因有了這樣一群熱心的專業人士,有了這樣一批奮力拼搏的企業,才促成了整個產業的發展壯大。十年之際,《國際光電與顯示》雜志站在行業的高度,關注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就大家關心的問題,特別邀請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共同回顧我國平板顯示產業過去十年的發展,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