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個月建成投產,10個月滿產滿銷,當年投產當年盈利,“華星速度”為“深圳速度”做了新的詮釋。TCL集團執行董事及總裁、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薄連明(以下簡稱薄總)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華星光電二期項目投產后,華星光電項目有望帶動上下游配套產業超1500億元。以下為采訪實錄。
記者:請您對華星光電五年來的發展歷程做簡單介紹。
薄總:作為深圳建市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工業制造項目,華星光電從2009年11月16日項目正式啟動,至隔年1月正式開工,從宣布開工以來便受到了業界人士的關注,在過去的的相關報道中不難發現媒體不斷用“提前”、“率先”、“最快”、“突破”等字樣來說明深圳華星的成長與成績。2010年3月15日打樁開始到建成投產,用時17個月;10個月爬坡滿產,創造面板行業最快滿產紀錄;同時也創了自量產以來,僅僅14個月內完成累計出貨量由0到1000萬片的業內用時最短記錄;2012年3月9日,110”全球最大液晶顯示屏北京首發;并于經營期首年實現整體盈利;2013年11月16日華星第二條8.5代線工程打樁儀式,以完善產品布局,實際產品差異化,同時積極引入下一代面板技術提前布局,為行業技術升級換代做好充分準備。2013年華星光電全年滿產滿銷,實現銷貨收入155.31億元,盈利22.62億元,成為全球第五大液晶電視面板供應商,回顧華星過去五年華星秉持著拼搏的精神,一步一腳印的累積行業經驗,并向行業標桿效法學習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夯實基礎穩扎穩打地往前邁進,展望2014年,華星光電將繼續圍繞 “建立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產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運營管理體系”的目標,繼續開發前沿技術產品,提升產能,提高運營效率,推進成本優化,加大供應鏈金融業務力度,抓住市場機會提升整體競爭力。
記者:您如何評價華星光電在中國液晶面板行業中的地位?華星光電的成功對于我國在建立平板顯示產業競爭力和優化產業結構方面有哪些意義?
薄總:在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間,液晶面板一直占據中國大宗商品進口的第五位,大尺寸液晶面板技術幾乎悉數掌握在日韓和中國臺灣地區企業手中,中國大陸地區液晶電視需要的大尺寸面板全賴進口,基本喪失行業話語權。華星光電改寫了這一格局,同時打破了日韓臺的價格壟斷,幫助帶動國內面板自給率提升至31%。華星光電不僅帶動了廣東省彩電產業向上游突圍,更填補了國內高世代面板線的空白。同時,二期項目投產后,華星光電項目有望帶動上下游配套產業超1500億元。以日本玻璃基板企業旭硝子深圳公司為例,該公司項目與華星光電僅一路之隔,目前,旭硝子一期配套投資已達21億元,投資20億元的二期擴建項目也在緊張施工中,有望于今年12月竣工投產,屆時年產能將翻倍。
華星光電是自2012年起被列入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聯合組織實施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中新型顯示產業扶持政策內的液晶面板龍頭企業。華星光新型顯示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經過近兩年的實施及不斷修整與補充,重點建設、發展、完善華星光電產業鏈配套能力和開展TFT-LCD前沿產品和工藝技術研發、新型顯示技術研發工作等。特別是在平板顯示上游配套能力建設方面,采用與國產化配套企業緊密合作的方式,開展面板材料配套、模組材料配套、OLED材料配套、裝備配套等四個項目的建設。在TFT-LCD前沿產品和工藝技術研發、新型顯示技術研發方面,將重點開展TFT-LCD前沿產品技術研發、TFT-LCD前沿工藝技術研發、AMOLED基板及EL核心技術研發、AMOLED整合工藝技術研發、柔性顯示技術研發等五個項目的建設。這些項目均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和成果。
華星光電2012~2013年計劃投入資金如下表(單位:萬元):
項目 2012年 2013年 合計
產業鏈建設 65,700 129,427 195127
研發創新能力建設 54,507 91,034 145541
合計 120,207 220,461 340668
經過近兩年的實施,華星光電完滿完成了國家布置的各項年度建設任務,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液晶面板產業及上下游產業鏈條的發展。
其中2012年度項目實際投入資金6.57億元,與54家材料和15家設備國產化供應商密切合作,啟動并推進面板、模組相關材料和設備國產化配套、以及材料設備試驗驗證等工作。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2.37億元,年度出貨量(按面積計算)達到世界第7名。完成5類面板材料、8類模組材料的國產化,采購金額達24.06億元。國產化材料種類覆蓋率42%,同時實現14種設備的國產化導入,采購金額達4876萬元,國產化設備種類覆蓋率達12%。
記者:中國液晶面板業數十年來以市場換技術,但愿望最終都破滅了。華星光電一期是迄今為止國內首條完全依靠自主創新、自主團隊、自主建設的高世代面板線。您認為華星光電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薄總:作為面板行業的新銳,華星光電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自主”二字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打破了以往引進國外技術與人才的常規路線,通過自主團隊,自主設計技術路線圖,打造了一條專屬于華星光電的自有產業鏈條。在此過程中,可謂是“人努力,天幫忙”,華星擁有一支優秀的團隊,雖然年輕,但卻敢勇于創新,大家朝著共同目標,借助內部先進運營管理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優化,提高產能和產能利用率及良率,同時把COST DOWN進行到底。另一方面我們通過內部資源有效的整合,技術的推進,去迅速應對市場的變化,更貼近客戶端的需求,不斷提升產品與服務的質量。與此同時,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32寸及以上面板的進口關稅提升到5%;以及6月份,國家節能惠民補貼政策開始實施,助華星的發展錦上添花。
記者:在過去十年,您認為有哪些關鍵性的決策促使液晶面板行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解決?您有哪些建議?
薄總:光電顯示產業是電子信息產業的支柱,其發展水平既是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的體現,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平板顯示產業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產業,已被列入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并被列為“2006年至2020年信息產業中長期發展綱要”中最重要的發展項目之一;原國家信產部也制訂了投資政策和技術政策以支持和促進以TFT-LCD為主的平板顯示產業發展,引導國內外投資者將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投入到這個產業的建設中。2007年原信息產業部組織實施了“平板顯示器件產業化專項工程”,全面完成液晶顯示屏和等離子顯示屏的全套產業布局。為推進我國彩電產業戰略轉型、促進平板顯示產業發展,2009年2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辦公廳發布了《關于組織實施彩電產業戰略轉型產業化專項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辦高技[2009]299號),發改委將連續三年組織實施彩電產業戰略轉型產業化專項,專項重點包括彩電整機、平板顯示面板模組、平板顯示關鍵配套件及材料和平板顯示專用制造和測試設備。2009年4月,國務院批準印發了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將TFT-LCD液晶平板顯示列入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此外,2008年底開始政府推動的家電下鄉政策是積極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爾后陸續推出以舊換新、節能惠民等政策都大大的促進了家電銷售的力度,同時也讓國內面板廠得以在基于滿足國內需求的條件下穩步成長。
然而,對于目前國內液晶面板行業仍存在的問題大致上有兩個方向,第一,隨著全球的電視需求逐漸進入成長平緩的時期,除了中國及新興市場外其他已開發國家其電視需求成長停滯甚至下滑,故而中國市場已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當然這也帶動了國內品牌廠相對的在地優勢,中國對于外資品牌較無購買動能亦無品牌偏好,才能讓國內品牌不斷的在電視市場占有率中節節上升,然而這也讓國外的面板大廠無不瞄準中國品牌來作強力的促銷及推廣,面對著大軍壓境式的推廣方式及持續延燒的價格戰,著實對國內面板廠帶來極大的壓力,面對著才剛啟步的新工廠攤提才剛開始,成本下降的幅度遠不及價格下跌的速度,更別說接下來才要陸續開出的新產能。再者,從全球的面板進口關稅的觀點,面對著韓國8%、巴西12%、南非甚至達到20%,中國現階段32英寸及以上不含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板進口關稅僅5%,已經是相對較低的水平,理應再往上調整讓中國新進入產業之面板廠其成本水平能與已經攤提結束的一線面板大廠稍微拉近距離。
第二,從平板顯示行業材料及設備廠商發展的業界經驗來看,日本主要以面板廠商與材料、設備廠商共同開發方式為主扶持上游核心材料、核心設備廠商。韓國則以共同開發、投資入股、政府扶持等多種方式促進上游材料、設備廠商的發展。臺灣多以投資入股方式發展上游材料、設備廠商。綜合來看,共同開發、投資入股、政府扶持是日、韓、臺面板廠扶持上游材料、設備廠商發展的主要方式,鑒于我國對中央財政資金使用的監管相關規定,尚不允許面板廠利用專項補貼資金直接投資入股上游材料和設備廠商,也難以通過其他途徑向上游廠商提供資金扶持,對骨干面板企業與上游材料、設備廠商的扶植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導致上游廠商無法更快速、更有效的提升。建議中央財政補貼資金在嚴格監管下,允許以多種投入方式扶持產業鏈上游企業,不僅限于采購支出,而是根據各材料特點及本土供應商經營狀況,允許合資設廠、入股、投資、租賃、共同開發等多種模式,更有效地運用專項資金,以加強上下游關鍵產業鏈企業的聯系,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及配合各廠家經營狀況,結合材料開發特性,以最優方案達成最大力度扶持上游廠商發展壯大的目標。
記者:華星光電項目二期工程于去年在深圳市光明新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正式開工,華星光電未來還有哪些規劃?
薄總:深圳是我國彩電的主要生產地,國內五大彩電企業有三家在深圳,彩電銷量占國內市場的四成,但面板供應只有華星一條生產線,上下游嚴重不匹配。二期項目建成后,每年將多提供液晶面板1500多萬片,增加產值超過200億元,同時將有效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加速集聚,形成一個年產值超過1500億元的平板顯示產業集群。目前華星二期工程正緊鑼密鼓地在進行主體結構施工階段,計劃用時17個月完成項目建設,預計于2015年5月投產、6月份正式量產,月產能10萬片玻璃基板,其中7萬片為非晶硅半導體玻璃基板,3萬片為氧化物半導體玻璃基板(含部份的AMOLED),為行業技術升級作好充份準備。與此同時,在產品的布局上除電視面板外,朝向年成長達兩位數的中小尺寸來發展,預期于今年內啟動華星三期項目,打造月產能達3萬片六代線玻璃基板的低溫多晶硅中小尺寸生產線,主要產品為中高階智能手機屏及高階平板電腦顯示屏,除了成為TCL通訊持續成長的最佳后盾外,亦要提供國內品牌廠高技術規格、品質穩定而優良的中小屏幕,以推動國內品牌和一線品牌抗衡朝世界舞臺邁進。
記者:您認為未來我國面板業還將有哪些變化?
薄總:在國內主要的顯示面板項目中,地方政府往往迸發出極大的熱情,除了出臺種種優惠政策外,還出重資扶持面板線上馬,重慶、合肥等市政府都是所在地8.5代線的主要的出資方,在中電熊貓的10代線項目上,江蘇省和南京市政府也占了30%的出資額。液晶產業發展成功包含很多因素,從現在來看,國內資金方面的問題不是很大,但在人才、產業以及零組件的供應不足等方面的瓶頸還是很突出的。這些方面要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如果一直不能在關鍵技術和自主創新上實現突破,做不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那么企業真正實現盈利肯定遙遙無期。
我國急需提前做好面板行業的統籌布局,避免因盲目投資造成內耗而喪失產業發展的機遇。彩電的顯示技術從CRT到液晶再到OLED,國內總會遇到“投資主體過多”的問題,試水容易但難以持續。這種情況很不利于中國面板產業發展,國家有關部門應在戰略布局上能夠有清晰的或統一的規劃,讓企業分工更加明確,形成幾家大型企業帶頭的一個局面,避免各地一哄而上重復建設,最終造成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的局面。
因此技術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可以幫助企業進入高端,多樣化的產品線,提高盈利能力。與此同時,電視機向大尺寸和高分辨率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快,預計近4年出貨面積的成長均大于出貨量的成長,主要得益于面板廠對大尺寸的積極推廣,整機大尺寸的滲透率持續走高,2013年,全球 UHD面板出貨270萬片;2014年,從各家面板廠的計劃來看,均積極加入UHD陣營,預計UHD(超高清)將進入高速增長期。順應市場發展,華星二期實行的是“差異化”戰略,產品結構、技術結構都將改變,提升大尺寸和UHD(超高清)產品的比重,供應LTPS、IGZO等新技術面板。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