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電子行業在資金、人才、技術方面積累了強大的力量與資源,但在全球電子行業格局變化下,中國電子企業正在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9月3日,在深圳市平板顯示行業協會金融服務平臺啟動大會上,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總經理趙曉光以“蘋果三年中興,電子“智”造3.0”為主題做了詳細報告,并接受了《國際光電與顯示》雜志記者的專訪。
作為連續四年蟬聯新財富電子行業最佳分析師,他不僅受到券商的追隨,也受到電子產業人士的追捧,被業界人士認為是證券行業中最重視產業整合的分析師之一。隨著近年來中國電子行業的快速發展,電子行業新一輪的革命是什么?未來電子行業的競爭點在哪里?趙曉光在接受《國際光電與顯示》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其團隊密集調研電子產業鏈30余家上市公司,在下游終端市場智能化大潮持續,認為蘋果的持續擴張帶來的消費電子創新和數據流挖掘會不斷超預期。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電子市場,使得大陸供應商配套服務能力更強,可以就近服務終端市場。隨著中國智能終端品牌的崛起,大陸品牌走向全球化帶動本土產業鏈創新能力將大幅提升。
電子產業整合趨勢加速
一直以來,我國電子制造業對外依存度都很高,行業運行與國際形勢密切相關。進入2014年8月,趙曉光團隊連發六篇電子行業深度研究報告,提醒投資者電子行業板塊全面配置時機將來臨。安信證券為何突然發力,連發六篇研究報告?趙曉光告訴記者,近期,經過其團隊密集調研后發現,目前電子行業終端市場需求較旺盛,而且在高端消費電子產品的蘋果滲透率持續提升的帶動下,中、低端的消費電子產品也有望迅速拓展市場。所以,整個消費電子領域的市場成長空間相對樂觀。再者,整個中國大陸電子產業整合的趨勢較為清晰,有望帶來超預期的業績成長刺激力度。
一直以來,中國臺灣企業對跟大陸企業合作方面可能給人感覺是“高高在上”,對大陸技術并不感冒。而記者發現,趙曉光在8月發表的《四大邏輯全面看好電子板塊》研報中提到,未來電子產業整合趨勢加快,“并臺灣化”將成為中國電子產業下一個成長邏輯,趙曉光為何如此自信?對此,他向記者表示,就目前來看,無論是同行業的并購,海外整合,還是軟硬整合,電子產業的整合趨勢已經開始,并認為未來會持續,這也是海外電子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大陸電子產業在人、資本、技術和市場四個因素驅動下,未來 3~5 年將持續產業全球擴張。大陸供應鏈將從“去臺灣化”提升至“并臺灣化”,電子并購潮預計將很快到來。過去幾年,大陸供應鏈行業地位逐步上升,在蘋果產業鏈份額逐步提升。
近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去臺灣化”帶來產業鏈重構是大陸企業在這一輪崛起過程中的成長大邏輯。大陸電子企業在趕超臺灣之后,可以陸續看到“并臺灣化”將繼續加大大陸企業的優勢。臺灣在 PC 行業替代日韓,輝煌 20 年,隨著智能終端供應鏈大陸崛起,大陸供應鏈隨著下游崛起,除了蘋果,華為憑借在云端、技術等的優勢,通過幾年已適應 B2C 業務,大陸供應鏈更加受益。臺灣企業由于國內市場、企業家、產能擴充、臺灣市場市盈率較低等原因。趙曉光認為,未來將會看到更多的臺灣企業與大陸企業合作,大陸企業將保持人工、產能的優勢,進一步加強渠道、技術的積累,帶來新一輪高增長。
不管是在電子產業界還是在證券業界,熟悉趙曉光的人士都知道他是蘋果概念推崇者。在當天的公開演講中,他亦列舉了未來看好蘋果的四個論證:一是蘋果掌控全球最優供應鏈,擁有最強護城河。不管任何企業,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都是品牌廠商能否盈利的重要因素。二是蘋果過去三年在研發、并購和人才整合鋪設的管道蓄積了新動力,今年是蘋果兩年的強周期,創新研發前期投入都會在今年新品得到實現,而在過去15個月,蘋果的23筆收購也會在18個月后推出商業化實施。三是蘋果在移動支付、健康醫療帶來的軟的粘性,蘋果在多項軟應用上已經有布局,未來將是憑借軟應用獲得更高用戶粘性持續高增長的階段。四是蘋果開啟全系列硬件蠕蟲戰略,為大數據時代已經做好鋪墊,將用谷歌的“蠕蟲戰略”反攻谷歌,并打造開放立體的軟件+服務生態。
電子制造2.0時代進入瓶頸
在電子制造方面。趙曉光表示,中國大陸從代工到模組,實現電子制造 1.0 到 2.0 的跨越。而在電子制造2.0模組時代,日韓臺先后敗陣。日、韓、臺品牌沒落,日本電子產業鏈缺乏一體化服務能力和供給彈性,韓國單一品牌難以撐起整個產業鏈發展,臺灣成本管控和創新能力正被大陸逐漸趕超。而在電子制造從代工 1.0 到模組 2.0時代,中國 KO。處于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中,大陸品牌走向全球化帶動本土產業鏈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產業鏈也抓住技術升級的重要機會,彎道超車在模組時代快速跨越成為贏家。電子行業除了成本、市場、品牌和終端市場,還需要有材料和設備兩道防線實現興旺時代的延續,消費電子產業的特是從下游看上游的,整個產業的邏輯是下游控制上游,所以你必須要考慮清楚這個行業的下游發生的狀況,基本上這個行業的產業鏈最下游就是終端市場暨用戶。
電子制造 2.0 進入瓶頸,整個電子行業要擺脫成長魔咒需要向設備材料延伸。趙曉光認為,未來國家將重點扶持先進設備材料行業為投資方向,并且中國在設備材料行業具有市場、稀土資源、人才和研發方面的儲備優勢。由于人口紅利的降低、盈利閥值的迫近和新市場崛起的需要,材料和設備已經進入到必須突破的階段。材料和設備的之前發展潛規則是,歐美、日本等先進國際廠商通過在技術升級,拉開和國內廠商的技術世代距離,以低價傾銷國內同等競爭產品,以打擊國內廠商。但是隨著一部分消費電子技術升級的減緩和一些新材料設備行業的出現,魔咒被打破的時機將到來,助推國內廠商在設備材料實現成長。
今年6月,國務院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綱要指出要突出“芯片設計-制造-封測-裝備材料”全產業鏈的布局。趙曉光表示,中國已經是全球集成電路市場的大國,但集成電路大量依賴進口,要將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做大做強,就一定要把我國集成電路裝備制造業搞上去。同時,集成電路產業上市公司也會迅速增加,這都將對產業鏈各個領域產業影響,有利于電子行業發展進一步突破。
新型設備材料彎道超車時機到來
主動創新需求,新型設備材料彎道超車時機到來。趙曉光表示,iPhone將會使用藍寶石蓋板,液態金屬已經在小型配件中使用。這些創新帶來新設備新材料的極大需求,藍寶石的需求上升帶來國內長晶爐、切割設備的機會,液態金屬給了國內原有鑄鍛企業超車機會,3D打印的集成設備生產和材料的生產能借機國產化,未來新材料的研發和設備的生產上,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提供了國內企業彎道超車機會。
趙曉光告訴記者,近幾年,大陸電子企業隨著行業整體發展壯大和產能轉移,資本性支出遠高于臺灣廠商。大陸電子企業在經過2012年的資本性支出負增長后,2013年回歸50%的增速,電子企業的設備投入在資本投入占比在未來三年將持續上升,預計到2016年可達459.7億元左右。需要注意得是,趙曉光認為后端設備中的組裝測試設備,中端中的自動化設備和新工藝加工設備以及前端材料生產設備將是中國電子行業設備中可以最先突破的部分。在我們所屬的平板顯示產業領域的面板設備生產階段,一直是中國大陸的弱點。對于中國設備廠而言,這里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突破。
在新材料方面。趙曉光表示,全球電子材料市場的年平均凈增長率為 9%左右,遠高于全球 GDP 增速,生產集中于美、日、歐少數大企業,全球競爭格局相對穩定。國內優勢企業的競爭力正在不斷增強,未來成長空間巨大。以光電材料為例,一直以來,都是美、日、韓占據全球主要市場份額,但是隨著中國平板顯示產業的深度發展,以及國家對面板產業的扶持,持續帶動上游光學原材料廠商快速成長,東旭光電今年大尺寸玻璃基板技術突破,產能上升,京東方就與其達成采購協議,說明技術突破帶來銷售上升的周期很短,國產材料需求旺盛。玻璃基板作為成本最大的光學顯示原材料,是國產化的突破口,現在已卓有成效。未來的光電產業扶持和國產化將進一步加快,各種光學膜的生產制造將是重點,從目前行業發展趨勢來看已經逐漸形成。
隨著中國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近幾年光學膜基膜技術已有大陸公司切入,前些年光學膜基膜基本上被日韓企業所壟斷,但近年來臺灣、國內的很多廠商基本都實現了光學膜基膜的自給。從產業方面了解到,面板材料的國產化率很低,G5、G6 以上所需電子材料的滲透率更是微乎其微,但滲透率低說明的是市場空間大,伴隨國家扶持、人才引進等一系列舉措,國內公司已經開始趕上,預計未來將放量與國際廠商競爭。其中,光學膜行業毛利率在40%以上,附加值高,是國內廠商進入的首選。
光學模組國產化趨勢持續推進,配套性需求使得國內光學膜產能在逐漸增加。而隨著國內產能的增加,光學膜價格出現一定的下滑,日韓臺部分企業逐漸退出,國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逐漸提升,但供給的絕對量仍嚴重低于國內需求,差額就是成長空間,就是未來預期。
編者語
中國作為全球電子制造業的中心,經過年多年發展,中國電子行業已經從傳統制造代工逐步向品牌產業鏈高端轉型。終端市場在消費者需求快速的變化及技術趨勢下,中國電子企業迫切需要把握當前市場與技術機遇,實現產業升級與轉型,才能進一步帶動本土產業鏈創新能力的提升。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