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面板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處于整個產業鏈中游的位置,在產業鏈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個上下游涵蓋20余個次產業的龐大行業,上游技術的突破,或者下游產品的發展趨勢,都將共同牽動著這些次級行業的發展。在2016年中國半導體顯示高峰論壇上,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副秘書長胡春明帶來題為“遵循規律、把握機遇、協同創新、芯屏互動”的演講,為我們解讀如何更好的發展顯示產業。
以下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
我們之所以要研究顯示產業的規律,是因為我們要在規律中發現一些共性的東西,它能在今后發展顯示產業的過程中,根據這種共性,遵循規律做強產業。整個信息產業有四個基本功能,分別是信息的收集、處理、傳遞和反饋,這四個基本功能分別對應四大類產品,比較典型。收集功能依靠傳感器;處理功能依靠集成電路;傳遞功能依靠網絡、反饋功能依靠顯示。從四大類產品營收來看,傳感器年度營收近100億美元,集成電路年度營收規模約3千億美元,顯示約2千億美元,由于網絡是虛擬的,產品很少,所以不做營收判斷。從四個方向來看,一芯一屏是整個信息產業的一個基礎。
關于顯示產業的發展路程。1968年美國人發明世界上第一臺TN LCD顯示屏,但是美國并沒做顯示屏,而是日本最早實現顯示屏產業化、規模化,日本企業最早依靠電子表和計算器的顯示屏,成功實現顯示屏產業化,隨后韓國企業出現并崛起,他們利用更高的世代線,更新的技術,推出筆記本電腦顯示屏,這使顯示產業有了飛速發展。臺灣產業進入時,從筆記本的顯示屏擴展到TV,所以,顯示在傳統五大應用上都有涉及。中國大陸用了十年時間發展到了如今的規模,地位已擠進全球第三。
回顧顯示產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市場、技術和產業鏈是決定這個產業發展三大核心要素,從產業的發展中總結出顯示產業的全球性規律。顯示產業經過了四波成長高峰,在第五波時畫了一個問號,近幾年,如AR、VR、車載顯示,更高清顯示等都是第五波成長高峰的前兆,從這些發展脈絡上,我們可以得出三條全球性規律:第一條,顯示的發展,產業的發展,是典型的供給創造需求,這是全球性的普遍規律;第二條,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推動了產業的飛速發展;第三條,政府主導的投資,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顯示產業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如產能過剩、替代技術的出現。但挑戰和機遇相輔相成,對顯示產業來說,挑戰也就意味著機遇,那顯示產業是否還有發展的機遇呢。第一點,今年CES展上推出了一些新的應用和產品,如4K電視、柔性顯示樣品、VR顯示樣品、智能鏡子等產品,這些市場雖然現在還不是很成熟,規模小,但在顯示產業新的供給正在不斷涌現。這是我們所面臨的最重要的發展機遇之一,產業技術進步從未停止。第二點,TFT-LCD在整個產業的占比逐漸減少,OLED是新的可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增長點。第三點,我們面臨最重要的發展機遇是我國大陸已經具備了領先的基礎和條件。從市場上看,中國大陸是全球電子信息產品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是最重要的制造基地;從技術上看,在TFT工藝積累上,我們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AMOLED技術的研發和原創性標準的研究上,我們已經與日韓三足鼎立;在產業鏈上,我們產業已經開始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上游配套企業,部分實現了材料和裝備配套。從這三個方向看,我國顯示產業已經具備了在全球領先的基礎和條件。
機遇來了,我們應該如何把握機遇,協同創新?首先要解決的是當前制約產業發展的障礙。第一,以面板為骨干企業的產業鏈協同創新的模式沒有搭建起來;第二,政府在投資上力度還有待加強和持續。協同創新要圍繞產業鏈來部署創新鏈,從上游材料、中游器件面板,到下游的終端應用,這個產業鏈在我國來講,很明顯面板很強。有數據資料給大家分享:到2015年為止,我們在顯示產業投資接近5千億人民幣,5千億中有4千多億是面板投資,而上游材料和裝備上的投資,我們1千億不到,從這個數據上,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我們產業鏈還不夠強,我們在上游材料和裝備這方面的投入不足,積累不強。所以下一步主要要做的工作是圍繞我們產業鏈部署創新。除此之外,還要圍繞創新鏈安排資金鏈。今后無論是政府資金的導向,還是我們企業創新發展的資金導向,一定要以面板骨干企業為核心,向上游材料和裝備上延伸和移動,這是圍繞創新鏈安排資金鏈的整個過程。
關于芯屏互動。2012年,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理事長王東升先生第一次在公共場合提出了半導體顯示的概念,他認為相對于傳統的CRT產業來說,AMOLED、柔性等結合了半導體材料、半導體器件和部分半導體工藝,所以他提出半導體顯示這個概念。顯示的創新驅動實際上跟半導體產業息息相關,相互促進。在顯示產業上使用的基礎材料、基本工藝和半導體相通,實際上發展顯示產業對半導體產業有促進作用,所以顯示產業的創新驅動對整個信息產業帶動的力量非常強。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