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信部統計數據表明,2011年國內彩電產業總計制造了占全球40%以上的彩電產品,其中絕大多數已經是液晶電視等平板產品,自主品牌產品占比也超過總生產量的50%以上,遠高于電腦、手機、數碼相機等其他電子類產品的自主品牌占有比例。有分析認為,國內彩電產業已經告別平板彩電普及初期的“被動”局面,無論是在“量”還是“質”的因素上,都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突破。
中國彩電業告別“缺芯少屏”
2011年6月底,國內主要的平板顯示器件制造商,京東方投資230億元的國內首條8.5代液晶面板線正式投產。同時,包括如康寧玻璃基板項目,為京東方提供大宗化學氣體的美國空氣化工產品有限公司與法國液化空氣集團項目,及全球最大的液晶顯示器制造商冠捷等企業也已經紛紛入駐“北京平板顯示產業園”。
京東方8.5代線是國內企業投資設計并控制下的首條能夠生產目前市場上所有尺寸液晶顯示器件的“核心面板”的生產線,年設計產能按照1300萬塊終端計算,占據全球液晶面板供應市場產能的5%左右。與此同時, TCL主導的深圳華星光電8.5代線項目也已經于近日開始投產,龍飛光電在昆山的7.5代線的緊鑼密鼓建設亦快完成,加上三星可能在國內建設的8.5代線,按照2011年國內彩電出貨量占全球40%計算,國內液晶面板自給率在未來兩年內渴望大幅提升到50%左右。
“屏”是液晶等平板電視產品的核心資源。按照完成后段模組封裝的產品計算,平均占據液晶顯示產品的成本在65%到90%左右。擁有穩定的“屏幕”資源的供給保障是國內彩電產業“產業安全”的基本屏障。
在液晶電視等平板產品興起早期,由于液晶屏幕資源主要被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的企業控制,國內液晶彩電市場頗受制肘:市場景氣時,非但屏幕資源價格高,更是隨時可能斷貨;彩電市場不景氣時,國內采購企業又沒有能力壓低屏幕采購的價格,屏幕供應者甚至以限產來強行推高價格。面對,“屏”的困局,國內彩電企業在平板普及早期的05年到10年一直處于虧損、盈利狀態的不斷“切換和飄搖”之中。
2011年,京東方液晶面板高世代項目的投產是一個契機,此后龍飛光電、華星光電等項目也已經穩步推進。同時,伴隨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彩電市場,特別是傳統消費市場歐美地區市場的萎靡,日韓液晶面板、等離子面板等生產線也將處于需求飽和狀態。
面板市場已經徹底轉型成“買方市場”。眾多業內人士向投影時代網如此表示。這對于國內彩電企業的采購議價、穩定上游供給都非常有利。事實上,彩電產品主要上游元器件中處于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的不僅僅是面板,還有“芯片”。
彩電產品,特別是網絡電視、智能電視產品對半導體集成芯片的需求非傳統彩電能夠比擬:包括成像控制芯片、面板驅動IC、變壓器功率半導體、智能電視的運算芯片和圖像芯片、內置存儲閃存芯片等“半導體成本”在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整體成本扣除面板資源之后的部分中,至少占有5成的比例。
也就是說,“屏幕”加上“各種各樣的芯”占據一臺平板電視的硬件成本往往至少能夠達到85%左右。這也是為什么業界專家總是拿“缺芯少屏”來形容國內彩電業在平板普及早期的困境的原因了。
不過,隨著全球彩電市場特別是平板市場的成熟和全球金融危機對市場成長速度的延緩性影響,彩電產品的各種各樣的“芯”已經不是采購的難題。即便是目前的智能電視應用的最新型芯片,也有著智能手機和電腦PC產業已經形成的“巨大”供給能力予以充足的供應。自2011年開始,國內彩電產業已經完全告別了“缺芯少屏”,備受國際大廠和上游產業制衡的局面。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