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總投資245億元的深圳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項目舉行了“單月十萬片滿產儀式”,宣布該生產線9月產量首次達到10.8萬片,比預定生產計劃提前3個月達到月產能10萬片的滿載產能目標,標志著該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已經取得階段性成功,并且華星光電早已成功開發出全球最大的110英寸四倍全高清3D液晶顯示屏。
而事實上,彩電的發展路徑早已從單純的硬件比拼逐步演繹到“硬件+軟件+互聯網”的全方位的較量。中國彩電一直以來處于追趕的步伐是否將要繼續延續?
無獨有偶,8月22日晚,深圳,歡樂海岸OCT創意展示中心,一場近期在網絡發酵的“冰激凌”事件等待揭曉。伴著全場的歡呼聲,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生和騰訊董事局主席兼CEO馬化騰手握兩個冰激凌造型的可愛模型相互碰杯時,全場甚至網絡上立刻看到了iCE SCREEN的真實面目,原來是全球首款可移動大屏娛樂智能云終端產品——26英寸的iCE SCREEN。
時隔不到一月,9月19日,北京,一場聲勢浩大的“顛覆日”懸念正在快速升溫,中國第一專業長視頻網站樂視網向世界宣布,要生產自主品牌的電視機,并因此而成為全球首家推出自有品牌電視機的互聯網公司。除此以外,樂視網攜手李開復合作,也成為了“顛覆日”的另一亮點。
9月20日,杭州,彩電大佬康佳再次亮劍,伴隨著如日中天《中國好聲音》的欄目學員葛林的歌聲,正式推出2012年的重磅產品——SyncTab同步精靈“大尺寸”移動終端電視。
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TCL、騰訊、樂視、康佳以及創新工場等原來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企業熱情高漲地聚焦智能電視。一邊是火焰,而另一邊卻是海水。
艾瑞數據顯示,面對個人PC、互聯網、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沖擊,北京地區電視機開機率從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CNNIC調查也顯示,2011年就有4000萬人聲稱不再看電視,全國電視收視率一年要下降13%左右,而在過去3年,網絡視頻的收視率以每年300%到400%的速度增長。CTR數據表明,2010年電視觀眾每天看電視劇是32分鐘,而網絡視頻的觀眾單次人均電視劇達到3.5集,特別是下半年通過網絡收看電視劇增幅有45.1%,而電視觀眾增幅只有18.2%。全球最大的獨立移動廣告網絡InMobi調研報告顯示,消費者在移動終端上花費的時間已經超過了電視,其中移動終端占據27%的媒體時間、電視占22%的媒體時間、PC占32%的媒體時間。
顯然,電視已經從支配性地位迅速下降為“擺設”。而就是這樣一個淪為“擺設”的東西,為什么引來眾多大佬跳進看起來是“火坑的陷阱”?
這并不奇怪,因為早在2007年的“世界經濟論壇”上,比爾?蓋茨曾預言五年內互聯網視頻將“徹底顛覆”電視臺的地位。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家電企業只是其中之一。顯然,這個預言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視,甚至有些人感覺是“癡人說夢”,而今天,預言不僅成為了現實,而且更加的殘酷。
盯著智能電視這塊“肥肉”的還有蘋果、谷歌、英特爾、微軟、華為、聯想甚至剛出生不久的小米等企業,他們將下一個戰場定位在看起來有些傳統甚至陳舊的電視機領域,“占領電視屏已經成為IT和互聯網企業的共識。”奧維咨詢公司副總經理金曉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場前所未有的‘客廳爭奪戰’已經打響了!”
由樹木到森林
一直以來,電視的競爭都很單純。從CRT到LCD再到LED甚至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都是在硬件方面的比拼,因此可以看到中國彩電一直在追求規模的擴張以求達到降低成本,進而占領市場。想想當年的長虹倪潤峰的玩法,屬于典型的硬件比拼,也一舉將長虹推向了彩電老大的寶座。
如果說單純的硬件競爭是一個點的競爭,而今天彩電的競爭已經拓展到一個生態系統的較量,除了傳統的硬件的快速升級以外,還牽涉到芯片、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等軟件。從這個層面來說,電視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曾表示,現在的電視市場就像是5年前的手機市場,那時電話由通信工具轉向信息工具,引發行業洗牌,如今智能電視的興起也將醞釀巨變。
事實如此,智能電視正沿著手機的發展軌跡前行。就操作系統而言,手機目前存在三大系統:蘋果、安卓、微軟。反觀智能電視的操作系統誰主沉浮,還是未知數。
雖然大多數智能電視廠家都選擇了谷歌的安卓系統,但在剛剛落幕的柏林IFA消費電子展上,東芝、LG、飛利浦等廠商合作開發了一款通用系統,此系統可以在這三家品牌電視上通用;索尼、松下等企業近兩年都在自行研發操作系統。其實,中國彩電企業也在操作系統方面持續努力。早在去年,長虹就已經開發智能電視平臺,該平臺兼容安卓系統;海信也宣布推出國內首個針對智能電視深度定制的操作系統海信AndroidTVPro(中文名:“海安”),同時啟用了全新的標準化、通用化的智能遙控器,支持語音、手勢、人臉識別。
很多企業這樣做的背景主要是由于全球彩電老大三星宣布放棄自由系統,全面轉戰安卓系統,進而推動了谷歌在電視領域的霸權地位。而其他電視廠商對三星和谷歌的結盟頗有顧慮,因為這樣的發展軌跡已經在智能手機市場得到了驗證,彩電企業不愿意重蹈手機的覆轍。
實際上,智能電視的重點在于更多的互動和應用,這也是蘋果、谷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緊盯電視屏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一樣,互聯網已經在PC、手機、PAD等終端展現出了更大的魅力,而這恰恰是傳統電視最缺乏的。回頭看看智能手機的快速崛起,和憤怒的小鳥等游戲的流行有著很大的關系。
如果說傳統電視屬于WEB1.0的話,那么現在的電視應該屬于WEB2.0甚至WEB3.0時代,用戶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決定權。一方面,傳統電視的內容屬于被動的、單一的、非定制的,用戶缺乏選擇權、參與權等,這不僅不能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更不能滿足用戶互動交流的需求。
另外一方面帶來的巨大變革是對整個播放體系的改變。傳統的電視內容傳播是由電視臺向內容制作方購買版權,然后電視臺再向有線電視運營公司比如北京的歌華等交落地費,有線電視運營公司再向用戶收取有線電視費。
然而,智能電視和互聯網的侵入,播放體系也醞釀著巨大變革。就拿美國來說,內容制作方和有線電視運營商是緊密的合作關系,與中國相反,美國是有線電視運營商要向內容制作方購買版權,然后再向用戶收取費用。
但隨著HULU、Netflix等互聯網兇猛的侵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網絡來獲取想觀看的內容。尼爾森的報告顯示,全美大約有500萬家庭不再通過天線、有線或衛星收看電視節目,但其中有四分之三仍在繼續使用電視機。3年前,美國電視家庭中有超過99%接收傳統電視信號,如今則不到96%。而Netflix用戶量超2400萬,最大的有線電視服務提供商comcast用戶量也才2230萬,Hulu Plus付費用戶量也已超過200萬,其用戶量從100萬到200萬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而已。
中國正處于播放體系變革的關鍵時期。隨著互聯網企業相繼打通了百視通、CNTV等牌照方,順利的進入電視大屏,用戶不僅可以實現隨心所欲的看電視,還可以體驗互動和交流功能,使得看電視成為新的樂趣。當然,中國的播放體系還存在很多的不確定因素,但整體來說,視頻網站進入電視已已勢不可擋,必將對很多電視臺等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智能電視的出現,改變了原有電視機競爭的產業格局,改變了播放體系的格局,改變了用戶的消費習慣格局。如果說原來電視的競爭僅僅是樹與樹之間的競爭,那么現在已經進入到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競爭,這必將產生更多的商業機會。
iCE SCREEN是什么?
如果說蘋果的iPAD模糊了手機和筆記本的界線的話,那么iCE SCREEN則模糊了平板電腦和電視的界線。“現在的消費電子產品,無法滿足消費者對移動大屏的需求。”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LCD事業部總經理王汝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TCL和騰訊強強聯手推出iCE SCREEN,將填補消費者對大屏可移動娛樂智能云終端產品的需求空白。”
iCE SCREEN不僅搭載了獨立的操作系統,而且可以實現用戶對影音、音樂、游戲等主流的智能應用,更重要的是內置了騰訊游戲等多項熱門應用,成為最大的移動屏。隨著年輕人租房、旅行生活的增多,iCE SCREEN可以滿足這部分人群對移動大屏的需求。難怪王汝林表示:“正如iPAD填補手機與筆記本之間的空白一樣,智屏iCE SCREEN必將在全球消費電子產業中開拓出一片新藍海。”
當然,作為新生事物,iCE SCREEN的表現不是特別完美,比如遙控器、鼠標和鍵盤的缺失會對交互體驗帶來影響。但對于一塊26英寸的屏幕來說,增加這些會加大產品研發難度和成本,并隨即影響到性價比,也很可能會誤解TCL的良苦用心。
“應該說,TCL的智屏是敏銳發現市場需求并為此尋找到好的解決方案的結果。”金曉鋒表示,“與智能手機一樣,手機和PAD之間也變得越來越模糊。”
實際上,看看智能手機和PAD就可以發現,智能手機的屏幕是越來越大,而PAD的屏正在逐步縮小,兩者之間的的尺寸越來越接近,這也改變了人們對于傳統意義上手機的認識。而回過頭看看電視,幾乎自誕生以來,不僅外觀形態幾乎沒有大的改變,就連顏色也一直保持著傳統的黑色,這不得不說是電視發展進程中的遺憾。
“TCL的智屏的出現,不僅改變了電視不可移動的概念,而且能夠滿足人們各種場景的需求。”金曉鋒表示。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iCE SCREEN還不能被完全稱之為電視,因為其并沒有電視接口,只能通過互聯網來觀看視頻。想改變電視形態的不僅是TCL一家,康佳推出的SyncTab同步精靈移動終端電視,就明確的將移動終端電視提了出來,這款產品具有電視接口。
縱觀很多電子產品,無論是家電產業還是IT數碼行業,改變其形態促進整個產業升級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冰箱的三開門、空調中的立式和柜式等都屬于此類,數碼行業更多類似的例子,比如微單、卡片機、小影碟機等,“TCL智屏和以前的這些創新異曲同工,都屬于通過對細分市場進行切割,開辟新的藍海。”金曉鋒表示。
雖然不如iPAD誕生時那樣驚艷,但iCE SCREEN應該是對未來智能電視有益的探索,因為用戶的需求是需要商家引導的。
彩電企業的困境
或許是到了重新定義電視的時候了,以此來改變對電視的傳統印象。應該將“能夠傳播視頻的顯示設備”統稱為電視,這樣,即便是手機、PAD或者PC都可以統稱為大電視的范疇,而不是再將傳統四四方方的盒子成為電視。
電視外延的擴大必然帶來傳統電視企業的迷惑,未來之路到底該如何走?
正如前面所說,彩電是技術競爭的較量。從面板領域來看,中國一直在面板競爭上疲于奔命,直到2011年,華星光電、京東方的投產才解決了中國8.5代線的缺失,但有限的產能不能滿足中國巨大的需求量。且不說韓國已經到了11代線,日韓電視企業在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領域也已占得先機,讓中國在面板“跑道”上難以趕超!
技術的變化總是讓人眼花繚亂。面板的麻煩還沒有解決,智能電視時代來了,如果說在面板上中國擁有8.5代線還能與日韓扳一下手腕,但在智能時代,中國是全面落后了。且不說核心的芯片中國不掌握,連一系列軟件和應用上比如操作系統、憤怒的小鳥等游戲,中國也是完全缺失。
在日前的德國柏林消費電子及家用電器展IFA上,雖然日本家電面臨很多的危機,但以索尼、夏普、松下和東芝為代表的日本企業,在IFA上大力推動4K技術的發展,一如六、七年前推動1080p全高清技術發展一樣。要知道,彩電還是以顯示技術為競爭的核心,4K電視機的分辨率是全高清電視分辨率的4倍,圖像清晰度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不僅如此,4K電視還涉及圖像處理芯片和驅動技術的改善,對電視的發展無疑是革命性的,而這正是日本企業的優勢所在。
如果你覺得這些技術還不足以讓中國彩電業感覺到危機,再看看智能電視的輸入方式發生的巨大改變吧。正如手機輸入方式的改變一樣,觸摸屏已經成為了手機主流的輸入方式,而作為彩電,除了觸摸屏以外,還有手勢輸入、語音輸入等各種輸入形式,而這些中國在技術方面的積累少得可憐。
好在彩電的發展并沒有沿著一條技術極限的道路發展,智能電視的出現仿佛給予中國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彩電的發展史中,日本一直在技術領域處于領先位置,而韓國一直在縱向的產業鏈建設上不斷地積累并且超越,而中國則一直處于拼命追趕的階段。
智能電視的出現,則給中國指出了在拼命追趕技術進步的同時,可以走應用至上的道路,真的是這樣嗎?
看看谷歌在電視領域中的動作吧,谷歌收購了視頻網站Youtube后,又在2010年聯合英特爾、索尼等一大批硬件廠商推出自己的GoogleTV,要知道谷歌擁有自身的操作系統和瀏覽器。而蘋果更不用說,除了擁有完整的產業鏈以外,最可怕的在于其出其不意的創新商業模式。
至于中國的智能電視,奧維咨詢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4月智能電視滲透率已經達到28%,已經達到普及的標準。除去技術不談,中國彩電在IT、互聯網上的優勢并不明顯,缺乏大量的內容資源和應用程序的支撐,這是中國發展智能電視的硬傷。實際上,這一切都源于中國在三網融合方面的政策的不確定,而這很可能會使得中國彩電業的發展面臨更大的未知。
可能看到這里,你會認為是危言聳聽,其實不然,還有更駭人聽聞的。我們知道,現在的電視可以憑借一張OLED的顯示屏來實現,如果通過外接機頂盒來進行連接,可以完全實現電視的功能,這個對于彩電企業來說,很可能會產生滅頂之災。中國彩電整機廠商的價值在哪里呢?
中國彩電業已經走到發展的關鍵時刻,不僅面臨互聯網和IT業“肆無忌憚”的侵略,也面臨芯片、上游面板等廠商的擠壓,更重要的是背后還有很多機頂盒企業也在虎視眈眈。
現在已經有人發出了與十幾年前類似的論調,“中國彩電完蛋了”,是不是有可能會重新回到代工之路?其實,回去是肯定不可能的,因為代工的背后有富士康、冠捷等一大批臺灣企業在緊追不舍。中國彩電的出路在哪里呢?正如服裝、汽車行業一樣,細分市場對于中國彩電廠商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而目前很多彩電企業已經開始分化,中國廠商開始發力高端特色市場,比如海信正在全力建設自己的APP,創維緊密圍繞健康主題做文章,而TCL則選擇了教育作為切入口,要知道,TCL背后有一個專做教育的公司。
由此看來,作為視頻傳播的電視,并沒有死掉,也不會死掉,只不過會換種活法,讓電視得以重生。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