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道全球液晶面板第一和第二位的產地韓國、臺灣地區當地政府已經原則上同意該地區企業到大陸設廠的規劃。國內已有五家設計外資投資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線項目上報國家發改委待批。
自09年年中,江蘇臺系北京的昆山龍飛光電,和北京京東方自主知識產權的八代液晶面板線開工之后,國內液晶彩電業似乎一夜之間告別了“上游面板受制于人”的局面。包括全球液晶面板玻璃產品巨頭康寧在內的更多上游廠商也表示出希望大陸設廠的欲望。計劃在內7代以上液晶面板線數目迅速增長到了8條左右,涉及外資企業包括奇美、友達、LG、三星、夏普等全球前五大液晶面板供應商。
國內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的集中上馬,引發了業界對未來液晶面板“產能過剩”的擔憂。以目前全球液晶市場的發展速度計算,如果這些高世代線主要出產42英寸液晶面板,則在2012年全球液晶面板市場必然過剩。但是,業內資深人士也指出,如果計算了液晶電視不斷大尺寸化的趨勢,按照主流為50到60英寸產品計算,則這些產能尚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相對于行業更多的關注總體產能分布情況,國家有關部門,包括發改委和工信部則提出了“投資主體過多、力量分散,不利于民族液晶產業成長”的意見。
據分析,外資巨頭扎堆放行在華液晶面板高世代線投資,其目的雖然更多的是搶占國內全球彩電產業基地的巨大市場,但是也包含了對民族面板產業“技術打壓”的成分。為什么在京東方掌握并動工8代線之前,一家意向投資大陸高世代線的企業都沒有,而京東方8代線動工之后全球五強系數到期呢?
臺灣液晶面板巨頭友達光電李焜耀認為,大陸京東方等企業由于沒有經驗,所以項目的學習曲線比較長:以友達的實力即使落后一年開工,也將同樣在2011年下半年量產。而如果外資巨頭悉數進入國內市場,并且全面投產,那么勢必在成本、管理經驗、采購議價能力等方面,甚至在成品率上具有優勢,并對京東方等民族自主的液晶面板企業形成較大的市場沖擊。
早在CRT彩電時代,國內彩電產業也曾上演“上游顯像管”受制于人的局面。當時國家給出的藥方是政府投資與企業投資結合,外資與內資結合,市場換技術的方式,投資300億元建立了八大彩色顯像管廠,并創造了中國制造彩電占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場奇跡。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平板時代的到來CRT技術逐步被淘汰。目前八大彩色顯像管廠多數已經處于破產或者停產狀態,松下等外資合作方紛紛以幾元錢的價格迅速出手巨額股份,以球求全身而退。
CRT彩色顯像管項目留給彩電產業的基本經驗包括:力量不能太分散,引進產業和生產線不等于引進技術,引進技術不等于引進創新能力。
據悉,雖然韓國政府已經放行了LG和三星在大陸設立高世代面板的投資項目,但是依然規定要求兩家公司設立防止技術外泄的配套計劃,如保持對項目的控股地位、將液晶面板的前端技術依然放在韓國國內等。臺灣政府對液晶面板大陸設廠的要求則明確提出,必須在臺灣建立更高階生產線的基礎上才能在大陸進行投資。
而早年,國內首條中外合資液晶面板線,上海上廣電-NEC五代線項目就已經上演過“專利技術成本陷阱”的悲劇。該五代線主要技術由日本NEC提供,上廣電需要在生產中不斷支付專利技術使用費用,這部分成本成為了這條五代線一直巨額虧損的重要因素,并最終導致了項目癱瘓、重組。
一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線的建設,中方至少要面臨設備采購、生產材料采購、專利技術授權使用、非專利技術的有償使用等諸多成本。而作為技術輸出方的外資企業,往往能通過技術門檻控制中方企業的生產成本、合格率、產品品質等諸多競爭因素。
對于技術引進性的項目,要在技術費用上支付多少成本、如何支付;能不能獲得對方最先進的技術的持續支持,能不能逐步培養起自己的技術持續創新能力將是“市場換技術”能夠成功的關鍵。
筆者認為,液晶面板高世代線引進必須高度重視民族自主的控制權、項目自主的創新能力、技術上的體系獨立和對外低依賴性。液晶面板項目的引進不妨多參考“高鐵”項目的成功經驗:不引進工廠,只引進技術,注重引進技術后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樹立民族自主的創新品牌。高鐵項目正式通過政府強力的對市場的管制,對引進門檻的提升,才創造了迅速引進、消化吸收,建設處世界最好的告訴鐵路運營系統的巨大成就。
國家發改委明確提出控制液晶面板高世代線投資主體數量的政策,意在通過減少“門票”供給的方式提高門票的單票價格和整體“價值”,通過更為緊密和嚴格的審核制度,建立起規避技術引進風險、獨立民族自主創新液晶面板產業發展的政策和市場環境,充分利用有形和無形的兩只手,為民族彩電產業,甚至整個民資工業謀劃好“長遠的根本利益”。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