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由器產業里,上游的芯片廠商就那么幾家,強勢的傳統路由器廠商占據絕大多數份額,渠道成熟,市場飽和。新興的智能路由無異虎口刨食�
路由芯片廠商
Broadcom、MarvelL�Atheros、MTK�
除了T1廠商之外,ATH、MTK和RTK(T2,第二梯�)的芯片針對的是消費路由市場,可以說在這三家出現以前路由器的門檻非常高,這三家真正帶動了民用消費路由的發展�
傳統路由器廠商間的利益糾�
在T2的芯片廠商中,高通在2011�收購ATH,MTK同樣�2011年收購Ralink(雷凌),兩者的動機非常類似,都是為了增強移動端的WiFi能力�
另外在T2的路由制造商中,TP-link和水星占據全�40%左右的市場,國內60%-70%的出貨量,而兩家實際上歸屬同一家。差異在于TP、水星主要做70%~80%ATH的方案,而且還做RTK、MTK方案。同時據傳ATH有參股TP,于是TP成為ATH最主要的大客戶,這種供應關系可以稱之為綁定�
另外一家做路由器的隱形公司是共進電子也就是我們以前比較熟悉的同維(T&W),他們一年也有幾十億的營業額,他們是BCM的第一大客戶同時也是RTK的第一大客戶,共進目前給很多國際國內大客戶在�
RTK是臺灣一家起步很早的IC制造商,大量的網卡、聲卡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產品。RTK的主要客戶是臺系路由制造商,D-link和國內的共進電子、富士康�
最后只剩下收購Ralink的MTK了,MTK比較特殊,因�WiFi芯片并非是MTK的主營業務,MTK這些年也沒有超級大客戶的積累,所以它家的產品在供貨上并沒有太大限制。因而也可以看到幾大新興的路由都是在用MTK的方案�
ATH和RTK的這種供貨關系導致外圍的團隊在芯片數量、芯片價格和研發支持上出現非常大的差異�
“智能路由”還是存量市�
上面說到TP和水星大致占到國�60-70%的出貨。傳統路由的分發非常成熟,無論在國內幾線的地域都能買到TP幾十塊錢的路�;同時由于路由是個耐耗品而非易耗品(至少2-3�),所以國內的路由市場已經非常飽和�
在這種情況下,新興智能路由如果只是做交互改進和其他互聯網化的小變更的話,那么所謂“智能路由”只是在挖傳統路由的墻角。這個時候反過來對芯片廠商來說,整個盤子就那么大,即我把貨賣給A還是賣給B的問題,以傳統廠商的出貨量和人脈,這幾乎是一個不需要考慮的問題�
“智能路由”的根本問題是怎樣重新開辟一個增量市場,而不是試圖取代傳統路由。因為一面智能路由受上游供應鏈的牽制難以做大上量,而傳統路由廠商一旦發力交互和擴展(這個門檻有多高?)這個市場會歸屬�?
另外,路由器還有一個隱形的對手:運營商,運營商們如果開始全面用服務送路由,還有誰會買路�?
關注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