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2012年率先開了與其內耗、不如外斗的第一槍,成功整并晨星半導體后,整個臺灣IC設計產業版圖其實就已經開始進入市場秩序重整的第二階段�
相較在第一階段重整過程中,不少臺系IC設計公司因喪失競爭力,只能被迫淪為傳統公司借殼上市目標的情形;第二階段的重整過程,良禽擇木而棲的劇情反成主軸,晨星、旭曜都將不會是臺灣IC設計產業最后一個成功案例�
在技術不斷整合大勢的主導下,加上產品及市場策略多有同文同種同性情的特色,配合成功不必在我的退場機制浮現,臺灣IC設計產業未來仍將喜事連連�
臺系一線IC設計大廠表示,面對產品、技術、市場,甚至是終端客戶不斷整并的趨勢,小型IC設計公司其實已慢慢出現越來越難生存的空間感,加上芯片大戰早已超越硬件規格,背后的軟件及韌體資源能力、芯片平臺的包容及整合能力,配合零時差與及時性的服務內容,都不斷加重每一場芯片大戰過程中的資本密集特色�
這些對仍然抱持一顆芯片走天下夢想的小型IC設計公司來說,無疑是最沉重且無情的打擊。如何退場,或是另尋新天地的想法,早已充斥在每個臺系小型IC設計公司的操盤人心中�
產業界人士指出,在勢已不可為的前提下,臺灣IC設計產業在這幾年中,確實出現大型IC設計公司不斷啟動購并動作,進行技術、產品及市場的合縱連橫動作,小型IC設計公司則刻意避開主戰場,改走利基產品及市場策略的情彀�
這樣的大者追求更遠大,小者追求更精致的取向,其實在各個產業發展數十年后,都會出現類似的場景。畢竟,本來就不是人人能稱帝封王,但要拼個一地陶朱公,卻也不是太難。也因此,在帝夢已遠下,如何讓公司能夠常保獲利,反而成為臺灣IC設計產業的最新運動�
也因此,相較于一線臺系IC設計公司仍伺機啟動購并計畫,務求先壯大自家產品及研發團隊規模,也期望能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市場及通路綜效,甚至主動與競爭對手握手言和,以擴大經濟規模利基及紓解價格壓力的情彀�
不少小型IC設計公司則開始刻意避開主戰場,重新尋找一塊能夠可以長生立命的土地,回到「公司獲�=股東獲利」的初衷,這樣的行為,與幾年前臺灣工業電腦產業決定不拼營收、改攻獲利;深入利基、追求差異的動作極其類似。而看到�2年資本市場對工業電腦族群所給予掌聲之猛烈,自然而然讓不少小型臺系IC設計業者出現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
其實每個科技產業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整并過程,臺灣IC設計產業發展雖然曾因資本市場的過多掌聲,而出現異中求同的產品、技術及市場悲劇。不過,時間總是最好的療愈劑,在異中求同只是加速芯片價格、產品,甚至是公司的滅亡過程后,同中求異的想法,正引導臺灣IC設計產業重新邁向正常的成長軌道之中�
面對全球3C產品低價化的趨勢,及大陸與新興國家市場的崛起,向來追求芯片及產品高性價比競爭力的臺系IC設計業者,只要能更認清自身的價值定位,后勢仍然大有可為�
關注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