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頭先拋個磚引個玉,也是筆者深度觀察可穿戴設備行業一直困擾的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樣的設備可以定義為可穿戴設�?筆者個人認為可穿戴設備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可穿戴設備對于所有人來說都不難理解,就是市面上被吹捧的設備,也就是Google Glass等這些真正帶有完整計算機屬性的產品,所以可以給即將登場的iWatch歸個類,智能腕表美名曰手腕上的計算機�
那什么是廣義的可穿戴設備?傳統的運動腕帶、血壓計、血糖儀�?這些可以稱為真正的廣義可穿戴設備,即不具備運算能力的電子設備。按照常規的演化邏輯,狹義是廣義演化而來,在可穿戴設備領域,從專業領域到消費領域的應用,可以說這是一次革命性的演化。其實本來不糾結于這個分類的,因為:筆者是處女座,比較捉急�
讓專業人士在特定場景使用的設備成為大眾電子消費品,筆者認為這是可穿戴設備真正的革命。這次革命的代表產品就�2012年谷歌創始人布林在年度IO大會發布的Google Glass,在接近2年的時間里,Google Glass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標桿,雖說褒貶不一,但已經奠定其江湖地位�
對于谷歌自身來看,Google Glass更多的是作為試水產品,猜測其正在研發大殺器,用此對抗蘋果iWatch。對于iWatch,相信很多人也都在期待,比起Google Glass兩年前的橫空出世,iWatch的出現將會更多迎合市場需求。可穿戴設備和智能手機的邏輯還不太一樣,拼的更多的是后端的服務能力,Google也在一直發力,推出專注可穿戴開發的SDK:Android Wear。所以對于行業的標桿之爭,筆者認為還得Google和蘋果一決雌雄,前者有很強的數據服務,后者有很強的產品雕琢能力�
對于Google和蘋果來說,都專注產業鏈下游設備,滿足的是消費級市場需求。而因特爾則在布局整個產業鏈,從上游元器件到下游終端設備,都有因特爾匆忙的身影,看看其在可穿戴設備領域交出的成績單:收購智能手表廠商BasisScience、推可穿戴專用智能芯片Edison、啟�“英特爾可穿戴創想挑戰�”、投資智能眼鏡廠商Recon,所以在可穿戴設備領域,巨頭依舊競爭激烈,包括三星、微軟等,但Google、蘋果、因特爾各有殺手锏�
IDC報告稱:2014年全世界范圍內將超過1900萬個可穿戴設備,這是2013年的3倍,從現在到2018年,可穿戴設備的裝運量將產生78.4%的復合年增長率,最終在2018年達�1.119億的世界運載量。從數據可以看出整個行業對可穿戴市場都充滿信心,也必將成為風口浪尖的產業�
從產業鏈角度分析,上游主要包括傳感器、柔性概念元件、電池,核心是傳感器,據申銀萬國的相關研報中稱MEMS傳感器是可穿戴設備產業鏈中的點金石,是產業鏈上游技術的核心�
的確如此,因為作為智能化�“核心物質”,MEMS傳感器附加值高,是人機互動的重要基礎,可以說是可穿戴技術創新和未來發展潛力的最重要方向,也是信息化的硬件基礎。因此符合人體工學的觸摸屏的柔性設計以及用于人體信息收集的傳感器在產業鏈上顯得尤其重要,上游產業國內主力軍基本為上市公司,總共�9家:傳感器廠商歌爾聲學、水晶光電、蘇州固锝、漢威電子,柔性概念元件廠商得潤電子、丹邦科技,非晶態合金廠商安泰科技、云海金屬,生產電池�
中游主要是交互解決方案,比較成熟的有語音、體感等,這塊成熟的企業也基本是上市公司,語音領域的巨頭是科大訊飛,體感領域的明星是數碼視訊。由于存在很高的技術門檻,國內中游產業在一級市場的表現也不活躍,有些典型的早期創業公司,基于眼控技術的七鑫易維、基于體感技術的鋒時互動、唯創視界等,隨著虛擬現實增強技術的大熱,主要還由于Facebook 20億美金收購Oculus,這塊引來風險投資的高度關注,國內VR/AR也出現一批創業者。交互解決方案中還有兩塊比較重要,一塊是骨傳導耳機,未來有可能成為可穿戴設備的標配,基本組成部分有:通信芯片、傳感器、微型電機,涉及到的公司有:共達電聲、歌爾聲學、海能達,二是無線通訊技術,對數據傳輸的穩定性和高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涉及的公司有環旭電子、達華智能。綜合看,整個中游產業依然取決于技術的突破�
下游終端設備廠商競爭很激烈,國外的Jawbone、FitBit、Pebble等當屬明星。相比國外較為成熟的市場,國內可穿戴設備處在培育市場階段,明星創業者當屬拿到B輪融資的咕咚手環,還有就是一些從專業領域切入消費市場的廠商,運動領域有滕海視�(體記�),健康醫療領域則較多,比如九安醫療、寶萊特。回到國內可穿戴設備一級市場,按照公開數據顯示,在下游領域投資總共發生超過30起,輪次從種子到B輪都有,產品主要集中在手表、手環,應用領域集中在運動、健康、醫療,跟蹤定位、寵物。綜合來看,A輪的投資額度多超過千萬,投資時間多發生在2013年,多數投資為天�/種子投資,最活躍的機構當屬PreAngel,其次有深創投、英諾天使等,看樣子是有意在布局�
除此之外,下游做服務的平臺也不少,包括軟件、數據、新媒體、分享導購等,在軟件和數據領域目前較專注的公司是樂動力,也已經完成天使融資,不過由于可穿戴設備開發者平臺的不統一性,其適配的難度很大,相信Android Wear的出現,可以慢慢讓應用開發回歸統一,分享導購這塊擁有很強資源的Knewbi、KnewOne均已經完成A輪融資,它們定位的是智能硬件這個大的范疇,在新媒體/垂直網站領域有不少創業者,都做的不大,多數偏草根站,目前這塊也有不少投資者在重點關注�
如果單純的拋開風險投資領域的廠商,巨頭目前布局的設備和策略相對合理,盛大果殼電子、百度和
觀點:目前可穿戴設備市場正處于風口浪尖,國外廠商普遍對行業充滿信心,國內普遍還是在試水階段。從消費者的需求角度看,國內外差距很大,可穿戴設備的基礎是真的可以穿戴,或者說能夠完美延續人體原始的穿戴物品,如果違背這點初衷,強行讓用戶去穿戴的產品,做的好相信也是曇花一現,當然還需要一定的培育期,還有就是國內廠商在工業設計、生產代工環節欠火候,相同商業模式下,做的產品真是不盡如人意。當然筆者和更多理性的觀察者一樣,給予創業者更多鞭策而非批判,和他們一道等待行業的爆發�
關注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