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自2009年夏末以來的“液晶熱”在國內持續蔓延,2010年1月初,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曾聯合下發《2010~2012年平板產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將國內高世代(六代及以上)液晶面板生產審批權從地方收回。根據《規劃》,投建新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開工項目必須獲得發改委和工信部審批。
其后,共有5條地方申報的生產線通過專家評審,等待國務院和兩部委的篩選審批。
但在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動輒數百億的投資刺激下,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和外資巨頭“捆綁”入局,要求“開閘放水”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這一背景之下,早已充滿“刀光劍影”的液晶高世代線審批戰局正變得更加復雜微妙。
微妙的“選戰”
到2010年2月,共有合肥京東方線、南京夏普線、蘇州三星線、廣州LG線、成都富士康線等5個項目,向發改委和工信部提交了各自的申請材料。隨后,發改委和工信部組織專家對各地的申請開始評估打分。
業內一度認為,評審將在2周內結束。然而,激烈的利益爭奪令項目答辯和評審陷入博弈僵局。4個月的時間過去,最終結果依然沒有消息。
與此對應的是,液晶行業情緒焦灼,傳言不斷。評審開始后,業界普遍認為,兩部委最終會“5選2”。其中,本土資本強勢的京東方合肥線和南京夏普線呼聲最高。但很快又有消息說,可能會是“5選3”的局面,甚至在本輪選擇后,再度擴大批準規模。而在5月下旬,新的消息說,根據發改委和工信部組織的專家評選結果,蘇州、廣州項目評分最高,南京、合肥項目可能出局,成都項目命運則依然待定。
有業內人士表示,以上結果僅是專家組的評分情況,最終批復并不一定就是同樣結果。
“我們現在還沒有收到任何正式通知。”6月25日,一位國內液晶廠商人士說,所有的消息都只是大家在傳,甚至不排除是利益各方的故意試探,“在政府沒有正式拍板前,一切皆有可能。”
目前,中國內地已獲批的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只有在《規劃》下發前就已經開建的北京京東方、昆山龍飛光電、深圳華星光電的三條8.5代液晶面板線。
“開閘放水”之憂
“現在最值得擔心的,是政府在難以協調各方利益情況下,不得不放開限制。”6月24日,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由于上報的每家項目都擁有資金和技術實力,所以評審和抉擇大都“工夫在詩外”。
比如,2010年4月,就有韓國媒體報道說,為了增加蘇州線獲批的砝碼,三星可能會在內地增加存儲芯片項目投資,并放棄中國政府的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補貼。
與此同時,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投資規模巨大,一條生產線的投資往往高達百億元,對地方的財稅收入和產業聚集更拉動明顯,所以地方政府也大多被項目所“捆綁”。從公司注冊、環境評估、資金補貼等扶持政策,到積極申報甚至游說部委,地方政府均不遺余力,各顯神通。
“這樣的后果是,從評審專家組到部委甚至決策層,都難以取舍。”路風認為,各方利益的糾結,可能迫使政府讓步,最終“開閘放水”,批準超過原定數量的項目上馬。
在路風看來,一旦形成這樣的局面,中國液晶產業的追趕勢頭可能因此受到重挫。
“從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工業技術政策上一直遵循‘三段式’的追趕思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實現國產化,最后達到自主開發。由政府主導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工業尤其如此。但這種思路被證明,由于外資技術方的限制,和沒有對自主開發的要求和鼓勵,幾乎沒有能從引進外國技術這一過程中實現實破的。”6月24日,路風表示。
一個例子是,中國彩電行業一度通過生產和管理上的創新,并利用成本優勢和市場規模優勢占據市場主要份額,但由于沒有在“核心技術”上擺脫對國外的依賴,一旦遇到液晶取代CRT顯示的重大技術變化,它們就陷入困境甚至回到原點。
“從時間上來看,2003年以來,中國一直希望引進6代以上的生產線,但海外一直封鎖技術,拒絕向中國轉讓或在中國投產。但就在2009年8月京東方發布公告確認上馬8代線之后,所有海外巨頭都一夜之間轉變態度,爭相要在華設廠。”路風認為,當前外資巨頭在中國爭搶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也只是意圖爭奪中國市場并壓制本土產業發展,而不是向中國提供更先進的技術轉移。“中國在液晶領域相對落后,一旦放開生產線,市場將回到外資巨頭的控制之中,從而痛失趕超機遇。”
問題在于,在此之前,投建液晶面板線只需要在省級政府部門備案。于是,短短不到10天時間,不等本國政府正式批準,夏普、三星、LG等日韓企業就以驚人的速度敲定了在華興建8代線的計劃,高世代液晶項目在中國開始遍地開花。
這場由外資廠商推動的“液晶熱”愈演愈烈,最終引來中央關注。2009年末,工信部多位官員開始在公開場合表示,液晶面板行業正面臨新的產能過剩危機,數月之后,《規劃》正式出臺。
危機重來
“如果政府現在放開限制,將審批權收歸中央的舉措就將失去意義。”路風表示,中國政府應以控制項目數量的要求來抑制外資建線,從而支持中國競爭性企業成長。
路風認為,政府可以考慮不批準外資企業在中國建線,徹底屏蔽外資建線對本土企業威脅;或是換取外資在技術壁壘上的讓步,比如要求中資控股,或外資在中國建立最先進生產線才能獲批。
“外資企業在國外已經開始投建10代線,當中國企業也開始追趕時,它們就希望在中國建立生產線。這可能會暫時緩解國內的液晶面板市場缺口,但從長遠來看,中國的液晶行業將被外資完全操控。”路風說。
“目前,外資液晶企業已經進入新一輪的技術研發的儲備期,以8代線為代表的高世代線已經不是最新技術。”一位本土液晶企業負責人也表示,現在引入外資廠商的高世代生產線,依然無法引進最新的技術,只會給外資廠商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
這位負責人表示,從以前的彩電行業引進歷史來看,日韓企業只是看中了國內的市場和經銷渠道,一旦市場發生碰撞,就會利用自己掌握的液晶面板優勢在產品市場上壓制中國企業,遇到市場波動甚至金融危機時,中國更是淪為外資廠商的“泄洪區”。
由于日韓企業控制了向中國大陸的面板供貨量并大幅漲價。從2009年3月到8月,國內的液晶面板價格上漲了30%以上。用一位彩電企業人士的話來說,“被持續高漲的面板成本壓得喘不過氣來。”
“作為后進者,中國不可能重新開創一個液晶工業,只能從支持本土液晶企業開始,進而拉動本土化的配套產業鏈,這恰恰是引進生產線道路所不能帶來的。”路風說,“如果因為短暫的利益而對外資廠商敞開高世代液晶生產線大門,未來必然得不償失。”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