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量子點電視主要推動者之一的三星電子,借著2017三星中國論壇的契機,正式推出了最新旗艦QLED光質量子點電視。該Q系列液晶電視是對前代SUHD系列的升級,在原來QD-LCD基礎上加入新型納米晶體半導體量子點材料,進一步提升了背光源的發光效率,令屏幕顯示峰值亮度得到明顯提升。但遺憾的是,目前的QLED電視依然還未脫離背光源的束縛,這也讓量子點陣營與OLED陣營一決高下的愿望落空。
也許有人會說,QLED也可以實現自發光技術,難道量子點不屬于自發光陣營?其實,要弄清這個問題,還是要充分了解量子點技術。
簡單來說,量子點(Quantum Dots,簡稱QD)是肉眼看不到的,極其微小的無機納米晶體。每當受到光的刺激,量子點便會發出非常純凈的有色光線。而根據發光原理不同,量子點又分為光致發光量子點(QD-LCD)和電致發光量子點(QLED),前者是背光源發光,后者則是名副其實的自發光技術。雖然同樣以“Q”作為技術名稱,但兩種技術卻有著本質的區別。也正是因此,才讓消費者甚至一些業內人士,對于量子點電視的解讀出現了偏差。
首先來看一下QD-LCD技術,當光致發光的量子被光擊中時,它們可以發射出自己本身顏色的光,這些量子與藍色發光二極管協同工作,為電視背光供電。藍色發光二極管產生藍色光,并且為量子點提供兩種不同方法供應光子能量,以產生紅色和綠色的光。一種方法是沿著電視屏幕的邊緣,設置一個用紅色和綠色量子點包裹的藍色發光二極管。另一種則是在液晶電視的發光二極管夾層中添加一個完整的量子點層。
這些方法都能使液晶電視呈現出廣色域,也是目前市面上所有量子點電視采用的技術,包括SUHD量子點以及最新的QLED光質量子點電視在內,其實還都是QD-LCD的范圍, 仍然無法克服LCD固有的對比度低、漏光、可視角度差等缺陷。
據了解,量子點技術首次大規模引入液晶電視制造體系是在2015年,彼時的量子點一度令“暮年”的LCD傳統顯示技術重煥青春,但由于在前代量子點材料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鎘成分,還曾遭到消費市場的大量非議。不過,這種情況隨著鎘含量的降低,已經得到了初步改善。
如果說,光致發光量子點(QD-LCD)目前僅僅是在液晶色域上進行了優化,那么電致發光量子點(QLED)才是真正的自發光顯示技術。
國際上對電致發光量子點(QLED)的真正定義是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即量子點發光二極管,或量子電自發光顯示。嚴格意義上終極版本的QLED是不需要額外光源的自發光技術,其發光原理和結構更加簡單,量子點層夾在電子傳輸和空穴傳輸有機材料層之間,外加電場使電子和空穴移動到量子點層中,它們在這里被捕獲到量子點層并且重組,從而發射光子。
目前真正的QLED技術尚躺在實驗室中并未商品化,并且QLED的量子點因其容易受熱量和水分影響的缺點,無法實現蒸鍍方式,只能等待噴墨印刷制程的工藝成熟。還處于起步階段的QLED技術,尚未全面解決頑固存在的可靠性差、效率低、藍色元件壽命不穩定、溶液制程研發困難等技術難題,因此業內認為距離真正版本的QLED商用化至少需要10年以上。
也正是因為QLED量子點自發光技術難以實現,而且液晶電視保有龐大的市場容量,所以,眾多量子點廠商才采用“迂回策略”,先在液晶電視上開發QLED光質量子點技術。
未來顯示發展的核心將會是自發光技術,這已成為全行業的普遍共識,從量子點液晶電視的發展來看,無論是QD-LCD電視還是最新的QLED光致背光電視,未來所有的量子點技術最終都會向自發光技術改進,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只不過,這條漫長的變革之路,量子點電視至少要走十年的時間。同樣是自發光技術,OLED卻已然市場化,是如今唯一成熟的自發光技術。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