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華為正加大將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術帶入汽車行業,不斷賦能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發展。在本次智能座艙技術大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智能車載光銷售總監邱超以“智能車載光,開創智能汽車新視界”為主題,分享華為乾崑車載光技術在智能網聯汽車發展上的應用優勢與發展前景。
當前,汽車行業正從“電動化上半場”向“智能化下半場”演進,將迎來新的競爭格局。隨著電池、電機、電控技術日趨成熟,中國電動化市場發展迅速,逐步成為紅海市場。而華為憑借在云計算、智能化等領域的深厚積累,將大力推進智能手機、智能穿戴和車機的互聯。
邱超表示,華為在電動化階段做了很多技術積累,如今更專注智能化業務,包括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載光以及其他相關的業務。他也表示,“未來2-3年,智能駕駛標準以及車型的定義將很快到來,而L3+自動駕駛法規也將逐漸解鎖。”
邱超重點介紹了智能車載光相關的技術應用以及為何重點布局這一細分市場。“盡管華為智能化應用中已有鴻蒙座艙,以及相關芯片技術,但車載光帶來的視覺體驗是非常重要的。”他表示,在人的感知中,超過80%的感知信息都來自于眼睛,華為大力投入研發資源在智能感知和顯示技術,包括AR-HUD、智能車燈模組以及光場屏。
華為推出了增強現實抬頭現實系統2.0,包括AR-HUD、PGU成像模組、AR構圖引擎,可以帶來業界最好的應用體驗。邱超直言,華為自研芯片為AR-HUD技術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撐,還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去定義,比如第二代自研車規級成像模組可以帶來高清晰、高亮度、高對比度的視覺體驗。
“AR-HUD除了光學設計問題,還有亮度的挑戰。”邱超表示,AR-HUD要取代儀表,對亮度的要求非常高,但華為依靠自研芯片可以把亮度提高到12000-15000nit,同時提高對比度,提升用戶行車安全。
AR引擎是影響AR-HUD體驗的關鍵。邱超表示,僅依靠硬件肯定是不夠的,AR-HUD存在的很多問題是綜合性的軟件性的體驗,比如擬合差,車道預警線與目標車道線不貼合;指不準,與現實路況融合差,無法準確指引方向;假AR,固定箭頭動效,無實景貼合效果等。為此,華為針對存在的技術難題,研發了AR構圖引擎技術,把時延信息、車身信息、導航信息、路況信息進行結合,解決了導航、顛簸路面、抖動等問題,還兼顧了夜晚、大霧等惡劣環境下的安全性的問題,實現了視覺增強和提前預警,直觀呈現智駕狀態和意圖。
基于以上創新思路,華為還在智能車燈模組上進行技術創新,推出了兩款百萬像素智能車燈模組,可以滿足高、中、低端車型需求。邱超介紹,華為百萬像素智能車燈模組的高清鏡頭的高通透率99%,高解像力MTF>0.47,圖像細節處理更清晰。同時在高效光學設計上,具有更廣FOV,40米處覆蓋3車道。更小體積1.3L,造型設計更靈活。還利用畸變處理算法,使投影光型實時校正,實現圖像處理集成,可以滿足出行安全、智能交互、個性娛樂。
此外,針對車載這一“第三空間”,華為推出了光場屏,可以說是裝進車內的“私人影院”,不僅緩解了很多人的暈車問題,還帶來了很好的視覺娛樂體驗。邱超表示,針對暈車這一問題,華為聯合一些大學、醫科院校進行人因工程的研究,有效降低視覺疲勞及暈車不適。同時,華為光場屏還可以靈活適配椅背、副駕、頭枕三種形態,相關產品技術也將持續迭代。據悉,華為光場屏也是唯一獲得SGS低暈動金標認證的車載顯示產品。
邱超總結道,華為將把最好的光技術帶入每一輛車,也希望與產業鏈合作伙伴一起推動智能座艙的技術變革和創新。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