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人們用“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來形容計算機時代到來給人類信息生活帶來的便利,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手中的一張屏成為人們與世界交流的窗口,正如家電網此前撰文所稱:“世界的未來是屏的�”在物聯網時代,顯示器件作為信息流通的入口,是物聯網系統的三大核心硬件之一,世界已經在慢慢變成由無數張屏構建的一張具有無限想象力�“可以被卷曲被折疊的柔性屏”,人類因此進入“霸屏”時代�
一張屏一個世�
在上游顯示技術的驅動下,屏幕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下游電視廠商和手機廠商緊緊追隨。在電視產業,僅僅是顯示屏的名稱便已讓消費�“不明覺厲”,從顯示技術霸主自發光OLED到同為廣色域“好朋�”的純色、量子點背光技術,以及國產的激光電視技術;在手機產業,從三星手機掀起的大屏風潮,無邊框到如今的柔性屏(AMOLED)曲面手機;在汽車產業,對柔性屏的應用也傳到了車載顯示市場,從特斯拉掀起的超級大屏中控臺,到儀表盤、中控區合二為一的柔性屏,再到車門、車座的各種屏顯,柔性屏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據有關機構預測,2016年汽車所使用的液晶出貨量達到1.2億臺左右,到2022年車載顯示屏的全球出貨量將超過驚人的1.45億臺,到2023年則會增長到1.9億臺。伴隨著汽車市場高度繁榮以及物聯網技術時代的到來,而車載顯示屏正在逐漸成為拉動全球面板需求增長的“第三�”。以液晶面板元器件為主的傳統車載顯示器難以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場景交互,車載觸控和大屏交互時代到來,車載顯示技術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目前,OLED柔性顯示屏則伴隨著OLED登上顯示技術寶座之后也在車載領域迅速點燃,成為取代液晶技術成為車載顯示屏的重要技術�
據了解,柔性屏基本應用于消費電子、智能家居、運動時尚、汽車航空、建筑裝飾等五大領域。從顯示產業、整機廠商到資本市場,其對柔性顯示的期待在于其物理形變特性的可想象性,帶動上游供應鏈和下游終端產品形態的改變�
全球柔性屏市場集中爆發
柔性顯示技術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這種柔性屏受限于玻璃材料不可逾越的彎曲障礙而與普通屏幕無差別;第二階段,屏幕形態由廠商在出廠時定義,屬于固定曲面,如三星、小米NOTE2的曲面手機;第三階段便是柔性屏的終極形態,消費者可在一定程度內卷曲手中的手機屏,目前這種屏仍躺在實驗室里。據報道稱,三星旗下顯示面板制造商Samsung Display宣布,本周將在洛杉磯舉行�2017SID顯示屏大會上展示全球首款可伸縮的AMOLED柔性屏�
據悉,這塊參展的面板尺寸達到了9.1英寸,未來能用在智能穿戴設備、折疊手機和汽車等產品上。不過,同此前折疊屏柔性手機Galaxy X和其還躺在實驗室的電致發光量子點技術一樣,這款柔性屏同樣在研發的初級階段。業內人士認為,三星�4月份放棄折疊手機發布計劃是因為無邊框手機的市場利潤仍然十分巨大。值得一提的是,在今�2月份蘋果便申請過柔性屏專利,隨后美國專利商標局在19日又公布了一項與Apple Watch有關的專利申請�
縱觀國內,一眾手機廠商等著用三星AMOLED屏卻排不上號的時候,京東方宣�“超級工廠”投產,意味著全球半導體顯示產業向成都傾斜,將打破三星等廠商對AMOLED顯示產品技術和產能的壟斷局靀據了解,BOE(京東�)成都�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項目月產能4.8萬片,主要生產中小尺寸柔性AMOLED顯示屏。項目達產后,年產值有望超�300億元。這將是中國首條擁有蒸餾工藝的AMOLED生產線。此外,在國家對高科技產業項目的大力扶持下,華星光電和國內眾多廠商也紛紛布局柔性顯示面板生產線。隨著顯示技術引領核心設備和顯示產品從進口替代成國產之后,高端顯示產業走向全球的高速發展紅利�
分析人士認為,全球柔性屏市場規模將在2022年達�155億美元,�2016年這一數字僅為37億美元,從產品形態而言�2015年全�83%的AMOLED屏幕為硬式AMOLED。市場咨詢機構TrendForce預測,基于目前已確定的柔� OLED 投資生產線來計算,到2018�“柔�”�“硬式”的AMOLED屏幕產能將平分秋色,而到2019年柔性屏產能則會反超硬式屏,達到61%;群智咨詢的預計數字則穩定在65%左右,而剛� OLED 則將不再有新的增長;在銷售額上,咨詢機構HIS預測,到2017年第三季度,OLED柔性屏的銷售額就將反超硬式屏,達到總銷售額�52%,而且其滲透率在此之后將一直維持在50%以上,并保持總體增長的趨勢,該比重在2018年第四季度將達到63%�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柔性屏幕的興起,聚合物基板和水汽、氧氣隔阻材料的市場也逐漸擴大。聚合物基材目前主流應用的是耐高溫的聚酰亞胺(PI),據機構數據顯示,我國高端PI 膜需求量�5000 噸,市場空間超過50 億元。不過,全球PI 膜產業目前主要被杜邦(美國)、宇部興產(日本)、鐘淵化學(日本)、東�-杜邦(日本)和SKC(韓國)等五家外資企業壟斷,國內企業則以時代新材和丹邦科技等上市公司為主。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國內面板產業的崛起,也將加快推動面板上游技術產業崛起,從產業鏈頂端做到真正的自主發牌�
關注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