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LED中經常使用區域彩色這個概念,它表示畫面中某些部位的顏色不同,但是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區域不同,顏色就不同,它指的是各像素的顏色變化,像手機的副屏等小的顯示區域,或者是車用顯示等需要清晰顯示的場合,比起全彩,區域色彩就已經足夠了。
當小分子系材料制作區域色彩的顯示屏時,制造工藝中上色是利用陰影掩膜板,將材料從掩膜板的開口蒸鍍到需要的部分和面積。
與分別制作RGB三種顏色相比,區域色彩的制造不要求很高的精細度,制作較簡單。
區域色彩的需求不可能消失,但現在OLED開發的中心點是全彩,全彩也有用掩膜板法的,即開口的掩膜板一邊移動,一邊分別上RGB三種顏色。
實現OLED的全彩化主要有四種方法:
三原色發光法:
原理很簡單,發光層使用RGB三種有機發光材料分別上色,RGB發光材料可以充分的發揮其原有性能,如果RGB三原色的發光壽命有差異,那么壽命最短的那種顏色將使屏幕整體的效率下降,在使用期間引起色差等現象。
如果利用掩膜板給RGB上色,掩膜版會產生熱膨脹,這點非常難控制,如果是區域色彩顯示屏可以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但制作精細的全彩顯示屏時,這將成為一個大問題。
“濾光片法”和“色轉換法”可以彌補三原色發光的缺點,這兩種方法不用掩膜版并提升了精細度。
濾光片法:
濾光片法(白色法)的原理:
讓發光層發出白光,再使用濾光片將白色光分成RGB光以實現全彩顯示,這和液晶的背光燈用白色,用RGB濾光片來實現全彩的原理是一樣的。
這個方法不需要像三原色發光法分別上色那么麻煩,工序簡單,符合高精度的構造的趨勢。
制作方法:
現在玻璃基板上制作出RGB并置的濾色板層(要在還沒有涂電極的狀態),然后在濾色板層的上部制作ITO電極和有機白色發光層,這樣發光層的白光可以透過彩色濾光片,變成綠色藍色紅色,這三個顏色只使用白色光譜的一部分。
構造上也非常簡單,不用把OLED的發光層制作成RGB三原色并置的形狀,也不用考慮因為掩膜版的熱膨脹而造成的偏差問你,同時還能保護OLED器件免受外光的干擾,但是光還是會被濾光片吸收一部分。會使發光的效率變低,但總的來說濾光片法還是很有前途的。
色轉換發:
和濾光片法相似的還有色轉換發,這個方法是出光興產公司開發的。
將發光層由白色OLED改為藍色OLED,將色轉化層由彩色濾光片改為熒光膜。
這種方法可以使發光層只需要藍色一種顏色,和濾光片法一樣,不需要用掩膜版。
為什么發光層使用藍色呢?
這是因為使用藍色可以利用激發態的能量差產生所有的顏色,如果想要綠色,就可以用藍色的光來激發綠色的熒光膜產生綠色。
同樣,紅色可以通過激發紅色的熒光膜來產生,以為產生的是藍光,就不需要藍色的熒光膜。
因此,只要將發光層涂上一種藍色發光材料就可以產生藍綠紅三原色實現全彩化。
但實際上由于外光激發熒光膜會造成對比度降低,這就需要在基板和熒光膜之間插入一層彩色濾光片,還有,因為熒光膜的光發射沒有方向性,容易產生水平方向的損失,所以色轉換效率不高,與激光片法相比沒有很大的優勢,如果進一步考慮基板的成本濾光片法更接近實用化。
照片曝光法:
因為氧氣的存在,當用光對有機材料進行照射時會使其劣化,這種方法就是照片曝光法。
舉個例子,
發黃色光的熒光染料紅熒烯在OLED器件中被用作摻雜染料,通過在發光層中加入微量的染料摻雜,可以實現高亮度化、高效率化以及器件的長壽命化。
但這種染料摻雜在大氣中的有氧環境下,經光照射后會發生光氧化現象,從而失去熒光性的特性。
利用這種劣化原理可以去做高分子系的彩色器件,這種器件用旋涂法成膜,然后改變部分的照射時間使高分子膜曝光,發光性紅熒烯的濃度會因為照射時間的不同而不同,這樣器件就可以在同一基板上擁有藍白黃發光部分。
利用這種方法,采用光掩膜,可以形成微米級的微細形狀,如果將這種方法用在其他染料上,就有可能實現RGB三原色。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