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月底有媒體稱�2016年中國國產品牌在市場表現中最搶眼的三家,2017年給出的出貨目標已經放風出來,其中華為的計劃是年出貨1.7億臺,OPPO和vivo的計劃分別是1.6億臺�1.5億臺。也就是說,這三家當紅品國產品牌加起來,2017年準備一起出�4.8億臺�
�2016年中國的國產智能手機預計總出貨量�6.5億臺左右,即�2017年,繼續保持今年�20%的增長速度�2017年中國的國產智能手機預計總出貨量�7.8億臺左右,也就是說,除去這三大品牌外,留給其它品牌的生存空間不足3億臺�
而從接近這三大品牌的供應商則表示,其實它們的野心遠不止上面這個數字,內部幾乎都把超越蘋果的出貨量為目標。如果它們的目標實現的話,那就意味著,中國的國產品牌手機2017年將迎來深度的洗牌�
�2016年這三家手機品牌出貨的手機來看,它們所配置的觸控顯示模組配件絕大部分為OLED顯示屏和in-cell、on-cell內嵌式觸控顯示一體化LCD顯示屏,采全貼合工藝加工的產品比例很高。不信你看為這三家品牌提供觸控顯示模組的上市企業,在顯示屏缺貨和漲價的行情下�2016年多數財報中都有表示自己的全貼合產能爆發,讓它們大獲收益嗎�
那么問題來了�2017年三家手機品牌計進出貨量接近5億臺,它們所需要的OLED顯示屏和in-cell、on-cell內嵌式觸控顯示一體化LCD顯示屏,到底由誰來提供?
近日JDI啟動與蘋果共建的新廠為這三家中國國產品牌提供LCD顯示屏產能的新聞,算是正面的回應了它們明年的產能部署。加上此前被瓜分的友達昆山產能,群創新技改的產能、夏普準備復活的產能,不出意外的話,只要這三家的采購成本能支持住,基本上把in-cell、on-cell內嵌式觸控顯示一體化LCD顯示屏的采購比例,維持在�2016年相同的水平問題不太大�
因此�2017年可以對產能依賴較為明顯的,會是三星的OLED顯示屏。盡管三星的柔性OLED顯示屏在國產品牌中,只是作為吸引眼球的少數頂級機型出現,采購需求對市場的整體供給影響較小,但是硬屏OLED的采購需求增長,�2017年卻很難得到相應的保證�
三星雖然表示,會盡快把原來擬變賣的LCD產線,轉為OLED生產線,但是從上游設備商傳出的消息卻顯示,在中國面板廠商加大采購力度的情況下,不一定能保證到三星可以快速得到計劃外的新增設備供給�
而在外掛式TP結合LCD的顯示模組產品上,中國國產觸控IC廠商之間,也正在進行基于技術高度成熟后的成本競爭。經過前面兩年的發展與磨合,中國國產品牌手機原來那種面向低端市場產品機型采用低端觸控IC的局面已經完全改變,2016年很多此前只能使用大品牌低端觸控IC的產品,都被國產觸控IC廠商,用性能不差于國際一線品牌高端產品的國產低價觸控IC產品替代�
反過來,2016年有部分國產手機品牌,包括上面市場表現中最搶眼的三家品牌華為、OPPO、VIVO,由于在一些中低端產品線上,更積極的導入高性能國產品牌觸控IC產品,反而提升了整個產品線的用戶使用體驗,讓這些原本與傳統互聯網品牌競爭的中、低端產品線,也爆發出了恐怖的市場出貨動能�
但不管怎么說,明年外掛式TP加LCD結構的觸控顯示模組產品,想要再出現前兩年那種爆發式的增長,希望已經變得十分渺茫。基于這種考慮,原來國際上一些一線品牌的觸控IC供應商,都在這之前開始出售處理與手機觸控相關的IC資源,主動退出相關市場競爭�
不過,in-cell、on-cell內嵌式觸控顯示一體化LCD顯示屏模組產品成本,與外掛式TP+LCD觸控顯示模組產品間,仍然還有著用戶觸控體驗和成本間的差異。下一步這個差異還有多長時間會被抹平,也成了外持式和內嵌式各自努力的方向,雙方都在積極為自己延長其在手機市場的生命周期做各種成本與性能的改良�
因此�2017年手機市場的觸控顯示技術競爭會是最殘酷的一年。OLED顯示屏的成本表現,將直接決定2018年OLED的產能擴張速度,in-cell、on-cell內嵌式觸控顯示一體化LCD顯示屏模組產品的成本表現,則直接決定了外掛TP+LCD觸控顯示模組的命運�
關注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